烟台天主教与天主教堂

标签:
圣诞教堂文化 |
分类: 旧日影像 |
圣诞节快到了,想必烟台城中那些幸存的基督教老教堂(共四处,两处是基督教堂,一处是改作天主教堂,一处改成了幼儿园)届时又会挤满了信徒吧,又想起了烟台山下的那所天主教堂,这烟台近代最为雄伟的教堂建筑,毁了也有五十一年了……
有关天主教堂的几件史料:
《烟台市民族宗教志》中的天主教发展情况:该堂首任主教为法籍神甫常明德,1911年为法籍神甫罗汉光,1936年法籍神甫董煦代理主教,1938年5月14日加拿大籍神甫杜安坤为烟台教区第三人代牧主教,1940年法籍神甫周德范代理主教,1947年9月法籍神甫董煦代理主教,1948年加拿大籍神甫江世范代理主教,1951年6月4日为中籍神甫张曰津代理主教,1960年4月18日张曰津为烟台教区第一位中国正权主教。据1951年底统计,总堂有加拿大籍神甫1人,法籍神甫1人,中籍神甫4人。1952年,该堂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接管,1957年教会房产被归还,1959年底主教堂被拆除,1973年扩建烟台交际处宾馆(现为烟台山宾馆)时大部分房产被拆除,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烟台市人民政府作价给予补偿。该堂曾辅设印书房(1908年)1处。
烟台天主教堂,全称为玛利亚进教之佑圣母堂,位于烟台山东路14号或海岸街24号,为意大利神甫昂智鲁斯奉罗马教庭之命来烟创建。始建于1868年,1884年扩建,1886年建成。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是平面为十字架型的法式哥德式尖顶教堂,入口处为高大塔楼,上矗方尖顶。窗户为连续的双层拱窗,檐上矗柱饰。墙体为青方石砌筑,石雕花饰构件,是典型的巴洛克手法,建筑之坚固、雄伟为当时烟台之冠。共有5栋楼房,平房3栋。1959年底主教堂被拆,1973年建设烟台山宾馆,大部分房产被拆。(摘自宋玉娥《烟台近代建筑》一书)
“其教堂位于烟台山下东领事路。建筑之巩固,为烟埠冠。盖其全盘工程,纯为青石方块砌成。经匠人錾磨,光滑无疵,所费尤不费。据称乃系英人滋大(译音)独力捐资兴建者。缘滋大在南洋营轮船业,航行途中,遇巨风,行将沉没,船员生命危殆。滋大默祷上帝拨救,果免于艰,遂发宏愿,起建该堂,以酬神庥。自来烟营商后,不数年营业大振,颇有盈余。山下一带地基。殆全为其收买,故今其街道名为滋大路。即以是而得名。嗣以遇险之船板为木料,北山之石为石料,营工达十年之久,始告落成。迄今虽系年代久远,而各教友均能备远不忘,亦可见其功劳之伟大也。”(摘自1937《烟台概览》)
从上面两段文字可知首先教堂的建设年代有矛盾之处。个人理解如下:教堂可能确实初建于1868年,初始建筑的时候,滋大洋行未参与,可能很简陋,1884年扩建,为滋大洋行老板捐资,但1886年建成之语,与“营工达十年之久”的说法相悖,不知作何理解,可能是两年主体建成,但教堂周边的附属建筑尚未完成。
从1907年左右的明信片可知,天主教堂西大门前的塔楼在清末时还没有建成。民国期间,教堂当有扩建,即朝西的大门两侧新建了两座哥特式尖塔楼,其平面布局更符合传统的天主大教堂的气派。至于是哪一年,尚待考证。但从两张老明信片的前后对比可知,被定为天主教堂堂附属建筑的那栋现为烟台山公园售票处的小楼,要比教堂门口的两座塔楼建设早。
http://s11/middle/684d90d5g981049c600ca&690
http://s15/middle/684d90d5g98104a12464e&690
http://s6/middle/684d90d5g98104a88b195&690
http://s9/middle/684d90d5g98104ac5c7c8&690
天津大学李雄飞老师解放后曾到过烟台,拍过一张烟台天主教堂的西正立面照片,可能是烟台天主教堂解放后的唯一留影了。摘自李雄飞著《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
http://s2/middle/684d90d5g759b3b238931&690
另据《烟台概览》等历史资料,烟台1890年有天主教堂三座(不知是否均为城内教堂,现在的烟台郊区还保留有一座乡村天主教堂,根据老明信片可知,烟台的南山上还有一座天主教修道院),1924年有堂口64处,信徒2.5万人,1941年有小圣堂372处,显然有很多天主教徒是中国人,毕竟烟台的常驻外国人平时不过千人左右。当年有一位烟台的同事也是天主教信徒,好象其家里老人解放前就是的天主教的教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