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684cf1e0jw1em3xbplm4nj20k00c0q3p.jpg
编者按: 戴季昀,男1950年10月生于甘肃静宁,中共党员西北师大美术系毕业,副研究馆员,现为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书协理事,平凉市书协主席。还先后担任县、市文化馆、群艺馆馆长、书记,市一、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主要作品参展及发表情况:2002年9月,中韩建交10周年书法交流展;2003年8月,“全国书画小品展”,中国文联、中书协举办;2005年9月,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由中书协、青海省文联举办;2006年10月“西冷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西冷社举办;2007年1月“甘肃省第三届群星艺术节书法展”银奖,由甘肃省文化厅举办。
书作在《甘肃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在中国国际书法艺术节举办《戴季昀书法艺术展》,2002年9月参加中韩建交10周年书法交流展开幕式,随团出访交流,篆书对联被韩国书法总部出资收藏,同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戴季昀书法作品集》。
原文标题:平凉书坛的骄傲
原文作者来源:平凉日报 柳娜
平凉书坛的骄傲
“他的书法书法兼具古茂和新意,从章法布局到通篇行气充满神韵,笔法苍劲有力,墨法空灵毓秀,结构虚实有度。整幅作品既豪放又高雅,风韵情趣,别具一格。”
“他性格真率、谦逊诚朴,为艺术甘于寂寞,为扶掖后起之秀甘为人梯,为平凉书法事业的发展默默做着奉献。”
“他热爱这片给他艺术滋养的土地,他每年都顶风冒雪,组织和带领书法作者到农村文化下乡,为农民书写春联。”
……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戴季昀书法展暨作品集首发式座谈会上,我市部分老领导及书法界人士雅集一堂,共话其人其书。与会专家对戴季昀的为人及书法艺术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http://ww2/large/684cf1e0jw1em3xe68m16j218g0xcadv.jpg
静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底蕴深厚的成纪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才俊,戴季昀便是其中的一员。
戴季昀十几岁进入平凉师范美术班学习,幸运地成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水天中的学生。从那时起,戴季昀就开始从内心深处喜爱中国古典艺术。
“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人们对极左政治已经厌倦,而否定文化,蔑视读书,糟践艺术之风并未稍歇。年轻的戴季昀却以冷静平和而且低调的姿态,专心读书习画。最终成为成绩卓异的书法家。”在一篇专门写给戴季昀的文章里,水天中这样写道。http://ww1/large/684cf1e0jw1em3xisp1ymj218g0xcn1e.jpg
毕业后,戴季昀被分配到静宁县文化馆,从事宣传工作,之后戴季昀又考入了西北师大美术系。他在艺术的海洋中不断吸取营养,为其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基底。上学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在“奋进中的甘肃青年·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三等奖,书法条幅“黄土是吾乡”引起了同行的好评。1986年,戴季昀担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主要搞行政管理工作,一有时间就进行练习创作,从未间断自己的追求。2000年春天调到平凉市群艺馆,做行政工作,不久又担任了平凉市书协主席的职务。在他大半生的时间里,无论是求学还是做宣传工作,无论是从政还是退休赋闲,都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学习。工作于他是一种事业,书法于他是一种追求。他说:“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而且是精彩的。”http://ww3/large/684cf1e0jw1em3xfuwyojj218g0xc78g.jpg戴季昀书启蒙于唐楷,兼学古籀、汉隶、魏碑,对米芾、王铎行草情有独钟。在书法创作中求新求变是戴季昀永恒的探索,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尝试将怀素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又以隶意入草,以汉隶神采揣摩王铎草法,返熟为生,以拙破巧,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书法格调。戴季昀说:“我如果专心致力于画画儿,走到现在一定是一个老练的画家,画风也很成熟了。书法的新意不好把握,一些问题是感觉到了,但是表现的过程又受到了制约,不易表达出来。”
戴季昀在书法创作中尽力减少那种“父子兄弟式”的近亲面目,在多种书体的学习感悟中追寻自己的风格特色。戴季昀认为,一个书家举办展览或出版作品集,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书体,只是长短大小上求区别,那算不了家,那和一个作家把一篇作品复印几十遍是一样的,只要自己的作品有第二篇出现,一定和第一篇有区别,这应该成为书家的本能。至今他还记得水天中的话,画家的画,每一幅都要求不同,如果千篇一律,那就等于是一张画,这是不可能成为画家的,更不会成为大家。http://ww2/large/684cf1e0jw1em3xgdxhdaj218g0xcgpw.jpg戴季昀面对“国展”也是十分清醒的,对一些代表性书家的作品,他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更能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分析出形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制定出弥补的措施来。有些远离传统仅凭一时兴趣而制作的作品,戴季昀表现出了不屑一顾,凭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缺少真正的功力,仅仅是昙花一现。由此可以看出他接受时风的严肃,没有那种随波逐流的习性,每一个细节的吸收都经过了严密的思考,即就是名家写出来的样板,被社会肯定了,自己能够做到,也得思索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历史效果,理性地制止各种盲动。
戴季昀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故而在他的作品里时时处处突出了一个变字,大的变化套着小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变的无处不在。而这变化的笔墨之中,又可以看到真情流淌,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就在这不经意间进入我们的视野和心灵。http://ww3/large/684cf1e0jw1em3xjohln4j218g0xcae5.jpg
随着戴季昀的作品在省、市及全国各级展览中展出、获奖,他在书法上更是声名远播,各种各样的殊荣纷至沓来。但面对这些,他淡定从容,他说,功名如浮云,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他最愿意做写字、看书,在悠悠古韵中放飞心灵……
与其说这是戴季昀的理想,毋宁说这是中国文人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理想的实践中戴季昀自能独辟蹊径,而书法艺术,无疑是他在这个纷纭浮躁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的一片净土。走进他的家,扑面而来的是久违了的书香气息,绿叶葳蕤、花香弥漫的居室里,墙上悬挂的字画作品,临窗而设的硕大书桌以及门类丰富的藏书,这些都不再是家居点缀,而是这个家的灵魂。徜徉其间,你感受到的是一位艺术家的优雅与安静,触摸到的是一位文人的淡泊与纯粹。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季昀十分重视修炼“书外之功”,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增加阅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为了丰富知识,他一有时间就读书。因此,他达到了书家与学者的内外持衡。
水天中这样评价戴季昀的书法和其精神:“当代书法,可以说是万象皆备,百味杂陈,行外人对此难以置喙。但戴季昀的书法艺术依然保持着从容典雅的气度,在观赏季昀书法作品时,再次感悟到中国书法确实是中国文人生命跋涉的痕迹,确实是一代代书法家的才智层层叠加形成的情感形式。”http://ww3/large/684cf1e0jw1em3xf803lgj218g0xc0ws.jpg
如何才能普及、发展和提高大众的书法?如何让书法艺术接地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戴季昀始终思索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几十年来,戴季昀一直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服务社会,为一些机关、学校、企业文化建设出力。每年“三下乡”,他都要和平凉书画家们一道,在瑟瑟寒风中给农民义务写春联。
戴季昀为人忠厚,谦和,他常常说,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首先要修养品德,提升品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坚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为社会多作贡献。担任平凉书协主席的期间,他为平凉书法事业发展倾尽心血。为营造平凉文化艺术氛围,扩大平凉文化的影响力,他曾成功策划多次平凉书法作品展,同时他还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还组织召开书法交流座谈会,邀请外地学习归来和参加了重大展览的平凉书家,讲解学习的收获和创作的心得,以提高平凉书法艺术整体水平。但凡平凉书家的作品入选重大的展览,书协都无一遗漏地给作者单位发去电报,对单位的支持和培养表示感谢,无形中为作者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点滴努力下,平凉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九届国展”上,平凉入选6人,占了甘肃的六分之一。
“但从大的方面看,书法的基础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存在着重高端、轻基础的倾向。尤其是随着几次书写工具的变化,提笔忘字,很多人已不会拿毛笔,对书法这一象征中国文化人身份的艺术越来越陌生。”戴季昀说:“书法家服务社会的方法,就是用手中的笔描绘山川文化,传承笔墨中的精神。同时,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感召更多的人去热爱它。”
(^_^)(^_^)(^_^)(^_^)(^_^)(^_^)(^_^)(^_^)(^_^)(^_^)
扩展阅读:
泼墨挥毫写春秋
——甘肃著名书画家戴季昀作品赏析
甘肃经济报记者 王军红
润多枯少,戴季昀先生的草书很有神,很有奔放感,很有气度。看他淋漓尽兴的书法,有一种满足感,让人在飞扬的字里行间能享受到白纸黑字艺术的美术感。擅绘画、善篆刻、尤精书法而著称的戴季昀是个性情中人。他自幼酷爱书画、笃志丹青,临池不辍,其书启蒙于唐楷,兼学古籍、汉隶、魏碑,出入真草隶篆,遨游晋唐秦汉。对米芾、王铎行草书情有独钟。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书画作品在地、省及全国各级展览中展出,声名鹊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其书作被美国、日本以及南洋等地图书馆、画廊收藏。
http://ww4/large/684cf1e0jw1em3ygz9zeuj20dm03odg0.jpg
戴季昀先生的书作法古而不被传统所囿,注新亦不随时俯仰。底蕴深厚,气度恢宏,独具神趣,自成风格,是我省乃至西北颇具实力和影响的书画家之一,他的传略和作品被《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多部辞书收录。
戴季昀先生1952年生于甘肃静宁,斋号清心居,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平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http://ww1/large/684cf1e0jw1em3yahidsoj20dm03sdfy.jpg
平凉大地是一块传统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沃土,仅以书法而论,梁鹄横绝于汉末,成为一代隶书巨匠,千古传颂。戴季昀先生浸润在这片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土地上,笔耕不辍,临池不竭,冬去春来,一年四季大都在斗室之内泼墨挥毫。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必能陶冶他创作出更加赏心悦目的大气作品,为悬挂和装裱的艺术带来无限的生机。
http://ww4/large/684cf1e0jw1em3yb13j6lj20dm09qq3m.jpg
陇军书阵—戴季昀
一个书法人的大半生
翟万益
甘肃静宁古称成纪,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戴季昀就出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遥远的人文始祖没有给戴季昀带来什么直接的影响,家庭的地主成份却自幼让戴季昀对生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年复一年的政治重压,使他养成了话到口头留三分,行动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几十年的政治风暴给他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从针管里走过来,对阳光自然产生着十分的眷恋。戴季昀初中毕业,只有选择回家务农。“文革”绘画领袖的巨幅画像,使戴季昀获得了上上下下一片赞扬,因此被推荐上了甘肃平凉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成为“可教育好的子女”的榜样。20世纪70年代初的平师,师资力量比较雄强,水天中就给戴季昀他们的美术班带课并且带班,水先生很器重戴季昀这个十分踏实好学的弟子,在二年的专业训练中,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毕业后同学们全部分配当了教师,只有他被分配到静宁县文化馆做起了宣传工作。那时的宣传是需要聚精会神去做的,二米宽一米八高的六个版面组成一个宣传栏,置放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每月按时更换一次,面向县城固定的人群,不但要求政治性强,还得适合宣传对象的口味,不断提高审美效应,使宣传内容通过美好的版面设计传达给各个文化层面的人群。这8年时间里,他牢记水天中的话,做美术工作首先是一个美字,对象表现不像是一回事,但表现丑了就会引起別人的反感,別人不喜欢就达不到宣传效果。所以,在美的基础上去追求像,戴季昀办的宣传栏至今还给县上的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1984年他考入了西北师大美术系。在平师时戴季昀的字在同学中已经很突出了,巨幅画上的大字都由他来写。经过师大美术专业的正规训练,书法又有了很大进步,系里开展艺术实践到县上活动,老师们在基层作画,戴季昀就为县上的人们写字。1985年底,在“奋进中的甘肃青年·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三等奖,他创作的书法条幅“黃土是吾乡”引起了同道的好评。1986年毕业后戴季昀又回到了静宁县文化馆,先后担任馆长、文联副主席,主要搞行政管理工作,一有时间就进行练习创作,从未间断自己的追求。2000年春天调到平凉市群艺馆,做行政工作,不久又担任了平凉市书协主席的职务。这样在自己的时间支配上分给书法的时间好像更多了一些。
戴季昀在书法的路上可以说走了半个世纪,这个时限足以引起人生的感慨,老戴的确也有自己的感慨,首先是涌上心头的矛盾。他说,自己如果专心致力于画画儿,走到现在一定是一个老练的画家,画风也很成熟了。书法的新意的确不好把握,一些问题是感觉到了,但是表现的过程又受到了制约,不易表达出来。难,的确很难。戴季昀的感慨并不是悔不当初,他仍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http://ww4/large/684cf1e0jw1em3ygz9zeuj20dm03odg0.jpg
戴季昀认为书家首先要具有书法的功力,在目前经济大潮的夹褒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法家,如将军书法家、诗人书法家、演员书法家,他感到自己没有诗人的飘逸,缺少将军的气度,只要以书法为本业,就需要突出功力。目前流行的一些作品在将来只能是历史风格体系里的一种,而不可能成为历史的主流被保留下来,故而他跟风的步子放得比较慢。至今他还记得水天中的话,画家的画,每一幅都要求不同,如果千篇一律,那就等于是一张画,这是不可能成为画家的,更不会成为大家。几十年来,戴季昀就是按这个要求去做,避免千人一面,也尽力减少那种父子、兄弟式的近亲面目,做到每一个人都有特点,所以他用了很大的功夫去写生,寻找活的材料,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撑,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也是避免一种简单的变化,固守一种书体的营生,在多种书体的学习感悟中追寻自己的风格特色。戴季昀认为,一个书家举办展览或出版作品集,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书体,只是长短大小上求区別,那算不了家,那和一个作家把一篇作品复印几十遍是一样的,只要自己的作品有第二篇出现,一定和第一篇有区别,这应该成为书家的本能。
戴季昀面对“国展”也是十分清醒的,对一些代表性书家的作品,他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既能看到別人的优点,更能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分析出形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制定出弥补的措施来。有些远离传统仅凭一时兴趣而制作的作品,戴季昀表现出了不屑一顾,凭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仅仅是昙花一现,至多是两三现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他接受时风的严肃,没有那种随波逐流的习性,每一个细节的吸收都经过了严密的思考,即就是名家写出来的样板,被社会肯定了,自己能够做到,也得思索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历史效果,理性地制止各种盲动。他对自己的要求仍然是功力的全面,以突出自己的主要部分。
戴季昀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故而在他的作品里时时处处突出了一个变字,大的变化套着小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变的无处不在,这种创作思想作为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必要的,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丰富,应该有一个多元化的表现。
身为平凉书协主席的戴季昀,时刻把地区的书法发展放在心上,尽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积极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比如各个年龄层面的书家不同的视点和个性化的表现,应该做出及时恰当的应对,消除年龄上自然形成的代沟,看到各个人群自身的长处,因势利导,减少内耗,化解矛盾,平息是非,创造良好的书法环境,这里面包括了交流的环境,交易的环境,真正达到和睦共处,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一个地区的书法事业服务。经过长期的倡导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老年书家与青年书家之间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老年人愿意把自己的长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让青年人有更加朝气蓬勃的创造力,青年人尊重老年人,认识到老年人在过去岁月的成就和目前的优势。使整个书界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把复杂的情况变得简单明亮,促使书家之间的交流,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强调互访形式,互相取长补短,加大交流规模。外地学习归来和参加了重大展览的书家,书协专门召开交流会,让他们讲解学习的收获和创作的心得体会,对整体产生一种引导和促进,为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作者入选了重大的展览,书协就给作者单位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对单位领导的培养表示肯定,对单位职工的支持表示肯定,对书家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作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感到很体面,在大会上宣读喜报,无形中改变了领导和群众的看法,从而也营造了作者宽松的生存环境,比金钱奖励收到的效果更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平凉地区的书法有了较大的发展,“九届国展”入选6人,占了甘肃的六分之一,和个别省区持平,老戴本人并没有入选,但他得到的喜悦似乎比入选作者更多一些,因为其中有他付出的劳动。戴季昀自身也在进行合理的调整,一定会与入选作者同行。
原载《书法导报》http://ww2/large/684cf1e0jw1em3xl1jvcvj20ek0hugn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