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僧稠或稠禅师的“稠”字

(2011-10-21 15:37:56)
标签:

教育

分类: 史海探秘

 

浅论僧稠或稠禅师的“稠”字

——与 马爱民先生及河南几位记者商榷

李苏现

大文豪鲁迅在其名作《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字尤其是僧稠或稠禅师的字有几种写法?为何要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只因“末居钜鹿廮陶的僧稠或稠禅师如今又起波澜,《大河报》20071105A18版首席记者张志立撰文《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经考察得出结论——少林寺二祖不名稠》,并乐观的说:“如果马爱民教授的这一研究结论成立的话,将纠正不少古代文献上的不确切记载,还少林寺二祖以历史真名。”河南法制报c17201011《高僧稠禅 学出安阳传武少林》记者苑中华:“稠禅师生于邺下(今安阳一带),俗家姓孙名溪,原法名为禂禅师,许是字形相近,古人传抄时误将写作”。
   一、是“稠”字还是“□字和“禂”字?

少林寺二祖不名稠》一文说:北齐云门寺的僧纤撰书小南海石窟中窟前壁题记为比丘僧贤供养,云门寺僧纤书,伏波将军彭惠通刊的隶书题记。是不是所写有误呢?“马爱民教授专门又将该题记所刻“□禅师”与此石窟洞内正壁右下方长期讹传的“稠禅师雕像”旁题铭相对照(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在所谓“稠禅师雕像”旁刻有“比丘僧□供养”六字,其中也是刻写为“□”字,而并非为“稠”字。这说明《续高僧传》等大量书籍中所记的一代高僧、少林寺二祖“稠禅师”最初的法名应为“□禅师”,由于“稠”、“ □”字形相近,到了唐代道宣之后,人们就把“禅师”误写成“稠禅师”了,以后就以讹传讹,传沿至今,这完全是历史的误会。马爱民还说,与稠,“ □”字相似而音不同,其意区别更大。,意为祭祷。很显然,“□禅师”比“稠禅师”更符合邺下著名武僧、少林寺二祖□禅师的佛门身份和其特殊象征意义。

 

     笔者以为不然。可以肯定的说,“□字就是是“稠”字,而不是另外一个字。理由如下:

   1. “□字的偏旁是禾字旁而不是 旁,“□字的偏旁是禾字的头部的一撇,而不是 旁的一捺。

2.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金文字典》,“稠”字都写作   造字解说

篆文 (禾) (周,种庄稼的田地)。翻遍所有字典,不见“□字和其读音,不知马爱民教授 “稠与 字相似而音不同”之说的依据是什么?

3. 从书法书写的角度论证。“稠”字有一种写法,“周”也出头,唐玄宗的书法中也有此写法。“周”字也有此写法(如下图)。而且,无论是篆文、陶文还是金文都比南北朝时的僧稠要早,而唐玄宗、李阳冰和王铎又都比僧稠晚很多年,足见不是个案,不是孤例。

王铎

[  李阳冰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陶文]

4. 查《康熙字典》,“稠”字有关古籍如下:

【战国策】书策稠浊。

【束晳•补华黍诗】黍发稠华。 又地名。

【北史•魏本纪】永熙三年二月,帝至稠桑。 又姓。

【前汉•功臣表】常乐侯稠凋。 

【增韵】通作绸。

【诗•小雅】绸直如髮。

  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教,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史记 • 魏其武安侯列传》

【庄子•天下篇】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注】音调。本亦作调。 

【束皙•补黍华诗】黍发稠花。〕 

【前汉•扬雄传】天下稠㟼。

 倘能找到有关碑帖、拓本或是史籍原件,也可作为印证。

二、“□字确系“稠”字的相关论证。

 1. 《旧唐书》、《新唐书》均有《续高僧传.稠禅师传》,而《稠禅师传》有《诏释僧稠》、《僧稠丧事诏》、《为僧稠起塔诏》等皇帝诏书,诏书年代均在僧纤小南海石窟中窟前壁题记前后。笔者认为道宣所撰《稠禅师传》中所录上述诏书均为原文,道宣没有必要也不至于把“僧稠”或“ 稠禅师”的“”字写错。《全北齐文》卷二也收录了这些诏书。

2. 现存碑帖《化度寺碑》(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残本)拓片有稠禅师字样。《化度寺碑》又称《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镌于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李百药撰文,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之一楷书。邕禅师是碑文所纪念的主人,稠禅师是邕禅师的师父,欧阳询557641年在世;僧稠生于480年,560年去世;况且北齐和唐,中间虽隔着一个隋,时间上仅隔了几十年时间,欧阳询应当与邕禅师结交,估计徒弟不会把师傅的名字记错。

另一旁证是李百药。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李百药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3. 少林寺李世民御碑高僧跋陀,明三藏心禅,诸门弟子惠光、道房、稠禅师等,精勤梵行,克胜圣业。”也可作为旁证。

4. 僧稠的著作有《止观法》二卷,《禅法》二卷,但已经不存;魏孝明帝三次令稠禅师回洛阳,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即(稠禅师),如能查到古籍或是诏书原件,当为确证。

综上所述,古人传抄时误将写作稠”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僧稠”或“ 稠禅师”的“”字和“禂”字或“□  是否古代的通假字?是否是“稠”字的另一种写法”?

谢磊在一则博文中说:“2009117日,与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马爱民老师和几位记者一同前往安阳九龙山上的九龙观,这里是安阳八景之一“龙山积雪”的所在地,这儿香火繁盛,善男信女往来不绝,是安阳一带有名的古刹名寺。观门前左右的碑文中都提有“禅师”的事迹,美中不足的是居然把“禅师”写作 “绸禅师”,以前有人将其写作“稠禅师”也就罢了,只因两者过于接近,石碑所刻文字年代久远,不甚清晰罢了。现在写成这样,的确不该。我觉得对待科学或历史都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能写的一定的写好,不然会以讹传讹、歪曲了事实。

古文通假为我国所独有,这是不是又一例通假现象?通过上述论述和考证,足见不是。因为古籍人名用字现有通假现象,除非避讳方才用得到。

   退一步说,即使古文通假,也不稀奇,《说文解字注》:“《诗·小雅·都人》,绸直如发。(通)假,亦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