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如何引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标签:
家长课堂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根教苑 |
分类: 家长课堂 |
家长课堂:如何引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堂,父母是人生的首任老师,家庭的个别教育是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主教育场”,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婴幼儿需要体肤接触,科学喂养,语言模仿,动作发展,更要细腻的情感交流,性格的塑造……,所有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统统离不开父母。又因为婴幼儿的注意极易于转移,情绪很不稳定,没有意志行动或意志非常薄弱,不便于集体教育为主,所以我们一般不提倡孩子上全托寄宿制婴幼园。
但是婴幼儿也不能失却集体生活和游戏,3岁前的婴儿即使不上婴儿园,也必须上亲子园,常与同龄孩子玩耍;3岁后幼儿则应上半日或全日制幼儿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玩耍在一起。尤其在社区内邻居间,要大力提倡孩子们的自主交往和玩耍。我前面讲过,因为人才的许多优秀性格品质,离开了集体生活是培养不起来的,就像花草如果离开了土壤和根系的话,多元智能中“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需要在集体生活和游戏中才能养成的性格品质和获得的能力有:友爱、协作、分享、大方、守纪、开朗、公道、礼貌、自尊、慷概、谅解、宽容、集体观念、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竞争意识、责任心、关爱弱小、组织能力、服从精神、领袖能力、牺牲精神等等,这些都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离开了集体又从何培养呢?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如果剥夺了孩子集体生活的客观环境,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决不可能产生,尔后他的心里发育又怎样去适应学校和社会呢?
所以,决不要把孩子当珍宝收藏在家里,不让他外出,不让他上婴幼园,不让他与邻居的孩子玩。受过度保护的孩子,他不仅不能获得以上许多优秀的性格品质和能力,相反,必然会变得孤癖、胆小、懦弱、自私、我行我素、缺乏自信、不会交往、没有竞争心、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等等。这种孩子智力再好,长大了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因性格上的致命弱点造成的困境。
婴幼园生活不应以上课为主,而要组织小朋友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和学习生活,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那才是最好课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幼儿园教育的最高艺术。
邻居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和游戏,作用往往胜过父母和老师,但孩子们发生矛盾怎么办?
答案是:
1、人际交往中矛盾永远不可避免,不仅孩子交往是这样,成年人也是如此。因此不能躲避矛盾,越早教会孩子处理矛盾越好。
2、成年人对邻居的孩子要热情、爱护,欢迎他们到自已家来玩,对自已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要一视同仁。因为父母的待人接物、为人的态度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3、孩子间的矛盾双方父母都不要太在意,要相信他们很快就玩在一起了,你不在意,孩子们也不在意,会更快淡忘和谅解,千万不要培养孩子的仇视心理。
4、适当时候把冲突双方的孩子邀在一起评评是非,鼓励各方认认错,道道歉,一起玩玩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宽容他人和自责心理也就培养起来了。
相反,有的父母老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越来越孤癖,越来越懦弱无能。有的长辈则简单“教育”孩子:“他打你,你就打他!你真没有用!”这样,孩子不明是非,也增长不了他的心机和智慧,孩子永远没有亲和力了,更当不了团队的领袖。
我在网上看到家长的贴子,很有感触,加以摘录和评论。
例
1
、……周日带承承去游乐场玩,这是他最喜欢玩的地方。他从高高的滑梯上冲进海洋球池,咧着大嘴大笑,再从海洋球里“跋涉”出来,乐颠颠地爬上滑梯顶端,又滑下来,乐此不疲。那天在池边有个五六岁的男孩也在玩,他拿着一根很大很长的塑料棍,从这头扔到那头,大概是想当作飞机吧,扔得非常投入非常开心。
承承正在球池里“跋涉”过来,那男孩突然把手里的塑料棍向空中一扔,正好落在承承的头上。虽说是个塑料棍,不会有什么伤害,但是那东西个头很大,砸上去感觉很不舒服。我当时就坐在旁边,什么也没说,既没制止那男孩,也没对承承表示什么。我觉得这正好是个机会,看看承承会怎样对待,让他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承承莫名其妙地挨了棒,立刻怒目圆睁,很生气地瞪着那个砸他的男孩。男孩虽不是故意砸的,但看着承承的表情有些心虚。承承怒视了片刻,一把就抓起那个塑料棍就夺,男孩不给,抓住塑料棍的另一头两人争抢起来。男孩比承承大很多,按理说应该夺得过承承的,但也许觉得理亏吧,居然被承承占了上风。最后承承一把夺下塑料棍,随后使出好大的劲把它扔到老远的地方。
我明白承承的意思,他是想把塑料棍扔到远处,那男孩就没法再拿它砸自己的头了。于是,两个小朋友的冲突暂告一段落,俩人开始各玩各的。过了十分钟,那男孩又想起了他的塑料棍,偷偷瞟了一眼承承,发现承承正玩得乐不思蜀,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于是男孩悄悄地拿回了他的塑料棍,又开始舞刀弄棒。承承扭头发现了,没做任何表示,因为他也知道男孩不会再拿着棍棍砸他了,“战争”就此结束。
我在旁边看得很想笑,也很欣慰,我觉得承承应该算是会自己处理问题了。虽然小孩子不如大人那么会用语言表达,会道歉会礼让,但是他在遇到这样的矛盾时,既没有回击对方,也不示弱回避,而用行动阻止了对方的行为,这样挺好。
例2、 我一想起这件事就忍不住恼火:前晚我和我妈带我儿子到单位的操场上看表演,这时另一个口碑不好的孩子也到了那里,他跑到我儿子的前面站着不动,儿子本能地推了他一下,那孩子马上放声大哭起来。我妈和我都连忙过去给他道歉,可那孩子的妈妈在旁一个劲的骂她儿子没用,你还有脸哭!
“五一节时,我儿子的干妈看到孩子脸上的伤,就说我应该教儿子学会还手,最起码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然对孩子太不利了。同事也都是这样说的,还教我儿子:“如果他下次再打你的话,你就还手打他,你都比他高呢,怕他干啥?” 可儿子说:“小朋友打架老师会罚站的”。同事说:“那他放学以后在单位打你,你怎么也不还手呢?又没有老师看到”。儿子回答:“他奶奶会骂的”。
如果以上情况完全真实,解决这两孩子的冲突就比较麻烦一点,因为关系到一个单位居住的两家,关系到家长间的认识和感情冲突,而且孩子间不是一次冲突,而有连续性的伤害。那怎么办呢?我劝家长:1、不要生气,不要郁闷和沮丧,问题面前家长应表现出有信心解决。教育孩子协调关系需要开朗、平静和理智的态度,这样的心态也是给孩子做好榜样,又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2、要教育自己孩子暂时忍耐,暂时受点委屈,告诉他必要的忍耐也是好品质,问题一定会解决的。3、家长之间一定要平心静气地沟通,认识到孩子打架和相互仇视没有赢家,双方都是输家。培养好孩子的品德,处理好邻里关系,于孩子一生的前途非常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在性格上打上霸道或懦弱的印记。如果双方的沟通一时有困难,可请求居委会或单位工会出面调解,对孩子该批评的定要严肃批评,千万不能护短。如果现在尚能护短就护短,难道你还能护他一辈子的短吗?4、如果孩子自身有能力解决矛盾,那可让被欺负方保留被打的证据,找一群小朋友,找老师、居委会负责人、民警叔叔等来论理,逼打人方赔礼道歉。如果事后仍突遭袭击,受欺负方勇敢地打一架也无妨,只要不用工具致伤对方即可,这对双方都是一种锻炼和教育。5、最后还要评理,通过居委会连同家长一起开会,晓之以理,霸道行为对孩子终生受害无穷,定要争取邻里和谐,孩子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也让孩子懂得这一真理。总之家长处理这类矛盾要凭智慧,要高瞻远瞩,要高屋建瓴,不要情绪化就事论事。不要以为孩子间的区区小矛盾不值得那么重视,要知道这样做就是规划孩子的人生,让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对国家来说,也是为了构建当今的和未来的和谐社会。
人生的成功,百分之八十靠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专业技能仅占百分之二十。
——卡耐基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