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教育之人性化惩罚

标签:
人性化教育惩罚根系教育研究 |
根系教育研究 曾一平
人性化惩罚——触动心灵的艺术
奖励与惩罚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惩罚的形式很多,小到批评、警告,大到判刑甚至剥夺生命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惩罚;从更为本质的意义上讲,法律、法令、规章制度等等对人的思想、行为上的某种限制与约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惩罚;有时甚至连表扬、鼓励也可以视为一种变相的惩罚。
(1)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惩罚的根本目的不是为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教育或警戒当事人及相关的其他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对教育对象(无论婴幼儿、学生还是成年人)实施必要的惩罚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惩罚一旦缺失了人性,不但达不到教育、警戒的目的,弄不好还很有可能酿成大祸。古人提出:为人处世都得讲究“情、理、法”。其中的“理”指的是道理、“法”指的是法律、法规、法纪、规矩等等,而“情”讲的则是人情、情感、情分——这就是人性,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而不可截然分开的。惩罚过失(包括罪过)自然也要讲究“情、理、法”的兼顾,如果只讲“理”与“法”而不顾及“情”,就缺失了人性,不但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秦王朝是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与征战拼杀才最终统一了六国创建了大一统的秦帝国,由于采用酷刑厉法,实行暴政便很快就覆灭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2)人性化惩罚的基本原则
第一,给以足够的“面子”
期盼愉悦的感受是动物与人共有的本性。比如宠物狗见到主人满脸笑容,或者轻轻地抚摸它,它便会以温顺的动作加以回应。表扬、肯定、鼓励能够给人一种荣誉感,而对于批评、打击或者是惩罚,尤其是在当着众人的面采用时,无论他口头上怎么承认,其心里总不是很好受的,因为爱面子就是人的本性之一,面子原本是自信心的防护罩。如果在惩罚中使被惩罚者“颜面扫净”,不但不能够起到教育及惩戒作用,往往还会使其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如果能够在惩罚中巧妙地给被惩罚者留足面子,往往会有奇迹发生。
典型案例:
仁和实验学校曾经接受了一名四川来的十六七岁的男生,按一般情况当时他应该念高中二三年级了,而此时他只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学识水平而言,恐怕还不够小学五六年级。更为令父母头疼的是在他家的住地根本就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接受他。在他父母的头脑中,这个孩子的身上全是问题、一无是处:拉帮结伙打群架、逃学、谩骂老师、引诱女生、离家出走等等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当家长正想一五一十地向实验学校校长报告这些情况时,话未说完就被校长打断了。校长说道:“请您们谈谈这个孩子身上还有那些优点?”
家长想了一阵说道:“好像除了能吃能睡之外找不出任何一点优点。“
校长立即说道:“不错,您们总算是还能够找到他两条优点。“
“这也能算作优点?”家长感到十分诧异。
“当然啦!他若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睡不是更令你们头疼了吗?”校长接着说道,“估计您们很久以来便没有给过他好脸色了吧?“
家长说道“是的,对这种东西还能够给他什么好脸色!“——很显然,许多问题就根源于此。
下来之后,校长亲自陪伴这个学生“玩耍”了两周时间,打游戏、逛街、爬山、去市场购物、到田间参观农民种庄稼等等。在这十几天的零距离接触中,校长总结出了他的40来条优点,最后便当面跟他讲:
“因为你长期让你父母生气,来校之后为了你,我放下学校的许多工作,陪你玩了十几天,你觉得应该不应该给你一定的惩罚?”
学生答道:“只要不开除我,什么惩罚我都接受。”
“好啦,我答应你,绝对不会开除你的。”
然后校长便选了一个日子,把这个学生隆重地介绍给全校同学,并让他自己登台谈自己来校后的感受,最后宣布对他的“惩罚”:任命他为“校长助理”——这算是对他给足了面子。
下来后校长便对他讲:
“你知道什么是校长助理吗?”
学生:“不知道。”
校长:“所谓校长助理,就是要你牺牲一些休息时间,为校长及同学们办事。你愿意接受吗?”
学生:“这种惩罚我太愿意啦!”
事后,这位“校长助理”还真像那么回事:早上提前起床,挨着房间查房、督促并协助同学整理房间内务,然后带领大家晨跑,接着组织同学打扫环境卫生。开饭时,协助炊事员为同学们打菜打饭。饭后提前打开学习室门窗,迎候同学们。等大家到齐之后,他才回到 自己的座位上,拟写当天的学习计划,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与他以前的状况相比完全判若两人,全校同学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哥哥”、他成了所有同学最要好的朋友,在助人为乐、勇于担当、做事认真负责等等方面都成了全校同学的学习榜样。
过去、他毫无自信可言,因为无论是从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父母、亲友的言语、眼神、表情中所接受到的,除了处分、批评、训斥、嘲讽、冷漠之外,几乎没有一点正面支持、鼓励的信息。仁和实验学校从给足面子入手,唤起了他的自信,然后便给以积极引导,便收到了奇效。
第二,心平气和,留给自我反省的空间
批评既是一种惩罚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无论是企业管理者批评员工,还是老师批评学生,或者是父母批评孩子,其根本的目的都是让被批评者进步。然而,缺乏人性化的批评在许多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一般都很难接受这种方式,毕竟批评通常会带来心理上的不愉悦。那么如何体现人性化的批评呢?批评者温和的情绪是化解相互间的冲突,缩短情感距离的“粘合剂”。严厉,凶暴、冷酷等等,虽然能令人心生敬畏,但首先便让人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或排斥,即便你是出于一番“好心”,也很难达到批评的教育效果。温和并不等于迁就或轻描淡写,而是柔中带刚、威而不露。
典型案例:
三和中学一个姓王的高二学生,为了报复体育老师,暗中叫人用弹弓弹伤了老师的脸。班主任把他带到了教务主任办公室。一进门时,主任扫了他一眼,示意老师让他在自己身边坐了下来,继续接电话。等电话打完,主任笑眯眯看了那个学生一眼,然后对他说道:“你能够帮我加一下开水吗?”学生起身往主任的茶杯里加满了开水。然后主任起身也用一次性纸杯为学生倒了一杯开水。接着说道:“水有点烫,慢点喝啊。”主任说完后好一阵子不搭理这个学生——这是在故意冷落这个学生的同时,也留给他自我反省的空间。
快到下班时间了,有人把体育老师治伤的医疗发票送到了主任办公室,主任示意直接交到身边学生的手里,接着对学生说道:“你可以回家了”。连说了几遍学生仍然坐着不动。
“你是怎么啦?难道还要我打电话让你的家长亲自到学校来接你回去吗?”
“不是的。”学生赶紧说道,“我的事还没有解决呢,怎么能够就回家了呢?”
主任装着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还有什么事啊?”
然后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并且提出只要学校不开除,无论怎么处理都可以。
主任说道:“你是想留校继续报复体育老师吗?”
“不不不,绝不是这样的。”学生说道,“我是希望学校留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你打算怎么改正错误呢?”
“第一,我去诚恳地向体育老师赔礼道歉;第二、说服我父母赔偿体育老师的医疗费,外加营养补贴。第三,如果学校允许我不在全校大会上做检讨,我可以在班上深刻地检讨自己。”
“我答应你前两条,”主任说道,“这第三条嘛,我看就免了吧。”
学生一听,泪水立刻流了下来,并且立即起身,给主任来了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主任亲自带着学生去了他的家里——不是去向他的父母告状,而是去为这个学生说情——要求家长不必再责骂、训斥这个学生。
......
后面的发展不言而喻,就不必在此赘述了。
第三,将批评化作巧妙的表扬
在宜宾市第十中学有一位黄老师,被全校老师和同学戏谑为“差班专业户”。原因是全校在纪律、学习等等方面都在全校最差班的班主任几乎全部由她个人独揽了。这倒不全是她对“差班”情有独钟,而是校长、主任以及所有的老师都公认她对付“差生”最有能耐。是否真是这样?从下面的这一个例子中就可见一斑:
当时我与这位黄老师是一个学校的同事,而且在同一个年级,并任年级组长。我每天的第一项职责就是在早自习铃声响了之后必须在本年级各班巡视。铃声响后大约十来分钟,我看见一位姓周的学生慢腾腾的走上了楼道口,显然他今天又迟到了,不过我已经是见惯不惊了,因为他迟到、早退、逃学、打群架,辱骂老师、恶意毁坏公物等等早已经是全校闻名了,至于学习成绩那就更不消说了。一见到他,他所有的“劣迹”便浮现眼前。此时,只见黄老师从教室门口走了出来,并且笑眯眯地迎了上去,轻轻地拍了一下那个学生的肩膀,然后指着自己的手表,和颜悦色地说道:
“嗨呀!不错,不错,不错!你今天比昨天少迟到了一分半钟,又有进步了!若是坚持每天都能够进步一点点,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我们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了。”
学生明明是迟到了,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反倒是一迭连声地夸他“不错”,还立即表扬他有进步了。这到底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可以说是“表扬式批评”,也可以说是“批评式表扬”,但不管怎么说,大约两周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这个学生迟到了。后来听黄老师亲口对我讲: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很快有了明显进步,学科成绩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