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阅读笔记(1)

标签:
皮亚杰儿童智力起源育儿 |
分类: 教育资讯 |
《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阅读笔记(1)
本人最喜欢阅读的哲学书籍,某些方面与许多人一致,比如罗素,他的通俗和清晰是受很多像我这样的中国人欢迎的,但是某一些书籍却在市面上无法买到,如皮亚杰的许多书籍,对于皮亚杰,我们许多好大喜功的中国同胞往往关注他的结构主义或者说建构主义理论,喜欢引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但是对于他如何得出这些结论以及他的研究方法则似乎并不关心,因为我们关心的只是吃到鱼,并不关心别人是怎么捕到这些鱼儿。也罢,谁让我是个爱追根求源的人呢!我就自己读读《儿童智力的起源》这本书吧,虽然是从网上复印来的东西,似乎效果还不错啊!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每天写阅读笔记一篇,立此存照!
这本书是高如峰、陈丽霞1990年翻译,由龚达明校,全书包括
译本序
再版前言
导论(关于智力的生物学问题)
第一部分(感觉运动的初级适应)
第二部分(感觉运动的意向性适应)
结论(“感觉运动的”或“实践的”智力与智力理论)
我打算撇开其他的内容,从第一部分开始看起!整体的理解可能很难到位,看到哪一句或哪一段有感觉就写下读后感!。。。。。。
第一章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
原文:“如果为了研究智力的最初行为,我们必须溯源到有机体的遗传反应,那么我们的努力不在于要研究关于智力的机体遗传反应的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只是要在整体上明确它们是从怎样的方式在个体行为上得到反响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反射的心理学问题与生物学本身的问题区别开来。”
这段话听起来是多么拗口啊!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真的很深奥。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一下:
——如果要要研究智力最初的状态,我们必须追溯到有机体(这样说是很恰当的,如果把“有机体”只说成“人”就片面了,虽然研究的对象是儿童)的遗传反应,而我们的努力不在于要研究关于智力的机体遗传反应的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只是要在整体上明确它们(即智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个体行为上反映出来,(即研究的重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智力如何在个体(单个儿童)的行为上反映出来)
——整合其中关键词成一句话:研究智力的最初状态就是要在整体上明确智力在个体行为上的反映方式。
“当反射、姿势等不再被放在与活的机体的内在机制的关系之中加以考察、而是被放在他们与作用于个体活动的外部环境之中来考察之后,心理学问题就开始提出来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来考察(婴儿)最初几周内的一些基础反应,如吮吸与抓握反射、哭叫与发音,胳膊、头和躯体等的动作与姿态,等等”。
——按照这个方式来看,区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式就在于:生物学只是在机体的内在机制关系中考察,而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就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来考察!所以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最初考察的范畴是:运动着的婴儿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或者用皮亚杰的话来说:“新生婴儿遗传装置中给定的感觉——运动的、姿势的等等反应是怎样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并获得后天的行为——其特征是对经验的逐步使用——做准备的?”
“在这一点上,令人惊讶的是,自最原始的机能活动开始,就有彼此互相关联并引导出一种超过它们的自动性的系统化。在个体的整体反应意义上讲,几乎生来就有"行为",而这行为又不仅仅是由特殊的自动性或自动性内部的局部联系来启动的。换句话说,反射的连续的表现(如吮吸反射)不能比着人们开动几个小时后又让其停歇一阵子的马达,而是一种历史进程,每一小阶段都取决于先前的阶段,并决定着机体演进中的后来阶段。”
——拿吃奶来说,吃奶的行为是天生的,但是这个吃奶的过程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吃第二口的反应时候决定于吃第一口,而吃第三口奶时的表现又是依赖于吃第二口奶的经验的,这是个彼此关联的系统过程!
第一节吮吸反射
关于这一节,皮亚杰将大量的观察记录如实的写了下来,我觉得理解他是如何记录自己的观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儿童的活动,难道我们正常的成人见得少吗?有谁没有见过他们吸奶的样子?有谁没有看到他们移动舌头?有谁没有见过他们胳膊多多少少有点节奏的舞动?又有谁没有见过他们头部的侧向蠕动等等运动状态呢?
是的,既然我们都见过,那么他的记录有什么意义?这些儿童的活动记录岂不是给我们展示一种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显得无聊和枯燥吗?
对于皮亚杰来说,问题不在于记录这些现象,而是在于从这些现象的记录中找到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动作与随后产生的第二个新动作(所谓新的动作就是指因动作的环境不同而相应出现的个体动作的变异)的联系,新的动作的如何建立在旧的动作的基础之上并出现某些新的变化,如新生儿第一天吮吸和第二天吮吸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这种极其细微的观察方式,以及从这种细微的观察中体会个体的智力因为环境的变异而不断地发展,并且能将这个发展过程一一细细展示出来,我想至少表现了皮亚杰的两种特异的秉性:1、通过仔细观察像显微镜一样充分且细腻展示不同的对象(儿童的活动);2、能将具有类似特性的不同对象(在这里是儿童不同层次的吮吸反射)的先后逻辑关系一一充分呈现,然后将不同对象系统化(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就是同化)的思考方式!这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也应该是同样的适用的!
试举一例来说明:在观察1中,他发现新生儿生来就有一种空的吮吸动作,我们姑且理解为这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动作,在没有环境刺激的情况下,他就变成一种惯性运动,不过当用手擦过嘴唇时,那种空的吮吸就变成对手指的吮吸,根据皮亚杰的观察,他的女儿吕西安娜刚一出生,就已能吮吸她自己的手指达一刻钟,其他的孩子也都有类似的表现,从空的吮吸到对手指的吮吸,在皮亚杰看来,无论这个过程是多么短暂的时间就得以实现,都是一种动作的进步,是一种智力发展必需经过的过程!有了空的吮吸动作的这种经验,随后的对手指的吮吸才变成可能(如果可以这样说)!
让我们撇开这个过程做一个小小的联想,如果吮吸手指是一种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依赖于对空吮吸这个基本前提(这是否可以看成一种知识?),类推下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时候,或者说让他们实现某种智力活动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具备某种进行这个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先前的智力,否则这个智力活动就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在教育领域中让学生学习太多的所谓的理论(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智力活动),而不给学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是一种较浅层次的智力活动),这个理论就变得让学生无法理解!这个联想是否合适,我想在以后有足够的机会再讨论。
关于皮亚杰的观察的重要性,他自己说“这样一些观察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好像与这些动作的平淡性一样明显。事实上,这些观察可以使人知道,纯反射系统在哪一方面可能构成自反射机能活动系统化以来的心理行为。
我觉得这段话是表明考察一个观察材料的角度问题的,记得鲁迅在评价红楼梦时说过:“理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史”。 这个意思是说,不同的人在看同一个对象时,考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对于皮亚杰考察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所采用的角度的理解,是我们理解皮亚杰的出发点!而皮亚杰考察的角度是个体的活动如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也即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