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全:如何构建孩子的潜意识心理板块?

标签:
冯德全构建潜意识心理板块育儿 |
分类: 家长课堂 |
冯德全:如何构建孩子的潜意识心理板块?
本文要点:
1.潜意识板块及其表现
2.构建优秀的潜意识板块
3.树立长大了做好事、做大事的气概
第一节
潜意识板块及其表现
心理生命的养育应当从何时开始最好?我的回答是:宝宝从出生到三四岁,是心理生命的最佳养育期,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二次孕育”,主要塑造孩子的“心理雏型”,开发出他的巨大心理潜能,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地球科学家称地壳运动为“板块运动”,地壳的板块巨大、结实、深厚且力量无穷。它的碰撞能造山造海,迁移大陆,引发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改变大气环流,可见能量之大。把“板块”一词与人的潜意识连在一起,旨在说明潜意识对人的思想、信念、情感、兴趣、行为、习惯、性格、气概等有非常大的驱动力,同时它本身又有非常大的稳定性。潜意识能不知不觉地、顽固执着地支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比如,为什么人人都有“母亲情结”?一生都爱着自己的母亲,而且“子不嫌母丑”!古今中外又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歌颂母亲的诗歌、歌曲和散文。我有个二姐,80多岁时患老年痴呆症,不省人事,但昏迷中仍大声呼唤:“妈妈!”“妈呀……”我们的母亲已身故大半个世纪了,为何昏迷中的二姐、80岁的老人仍会念念不忘地呼喊妈妈,因为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母亲的慈爱、母亲的笑容和母亲的动作都贮存在她生命深层的潜意识里,不可磨灭。
比如,为什么人人都有“母语奇迹”?把母语说得一丝一毫也不走样,不论是多么复杂的语音语调,每个在当地成长的人都能把它说得惟妙惟肖,哪怕是智力迟钝的傻子也大多能学好方言的每一细微处。因为母语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像从不断流的河水,日日夜夜地流进孩子的潜意识里,成为构建“板块”的材料。
为什么人人都有“性羞耻感”?日常交往中讳莫如深,偶尔谈到“性”立刻会脸红,感到非常难为情。其实虬陛”是极普通、极正常的生理反映,就像人要吃饭、睡眠一样,没有什么可害羞的。而且孩子生下来也毫无性羞耻感,例如宝宝最初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从不需要“遮羞布”。
那么人们的性羞耻感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留意你会发现,3岁之前的宝宝就能敏锐地觉察到成年人对“性”的避而不谈,言辞躲躲闪闪,因“性”而脸红,谈性而色变的种种现象;当孩子裸露时,有的父母还神秘地羞辱他:“丑,丑,快把短裤穿上!”等等。孩子对成人的表情最敏感,“性羞耻感”于是很快就进入了他的潜意识,像岩浆凝固在板块之中一样。
再比如,为什么西方人特别喜欢纯音乐,因为那里的古典名曲家喻户晓,播放交响乐几乎是每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音乐生活的普及,使大多数的孩子一出生就浸染在纯音乐的氛围里,那美妙的旋律于是便注入了巨大的潜意识板块之中……
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二次孕育”时,孩子通过吸收的信息所构建的潜意识板块的能量之稳定和坚实,它可以塑造个体性格、民族性格,乃至形成人类共有的性格,它的“心理能”是任何“显意识”的认知和理智无法匹敌的。
4岁之前的幼童处于右脑发展的领先时代,此时右脑的功能极大地优于左脑,几乎达百万倍之多。大脑右半球主管吸收事物的图像、形象、颜色、色彩、声音、表情、情感、情绪、肢体动作、空间信息等等,此时用右脑接收的世界形象和生活情感模式,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中,以后怎么抹也抹不掉。以后左脑发展了语言、数理、逻辑思维,虽然它也有巨大的认知能量,但怎么也离不开已经铸成的“潜意识板块”的摆布。潜意识好比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总也摆脱不了水下巨大的冰山底座,只能随着冰山底座的移动而漂流。
孩子构建起潜意识板块以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气概的基础部分即稳定下来,以后较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人们才会误以为,人潜意识的情感和行为,潜意识习得的语言、技能,及各种喜好等等是人的天性,是天生就会的,这就大错特错了。
人的喜好、语言,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等等,都与小时候构建的潜意识有关,定型以后极难改变。记得上小学时,我听老师讲动物、植物,在与小朋友玩游戏时,看到大树、小树和花草竟突发奇想地感叹:做植物真是太可怜了,一动也不能动,没日没夜站在那里,不会说话,太没意思了!现在想来,我对此有新的感触。人的自由自在也是有限的,看来很宽泛,但其实不知不觉地受着他的潜意识板块的羁绊。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遇见过各式各样的人,我发现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毫不例外地受着他的潜意识和性格的制约,能挣脱出来改变自己习惯和命运的人极少;那些从小养成怪癖性格,并一生深受其害无法自拔的人却很多很多。再加上社会的制约,机遇的流失,人究竟有多少自由啊!要想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就要从小铸成朝气蓬勃、积极开朗、富于遐思、勇于探索,并具备自控精神的“潜意识板块”!
第二节
构建优秀的潜意识板块
宝宝一出生,外界的一切信息都会涌入他的心灵,他的眼、耳、鼻、舌、身的所有器官,以及那若有若无、神秘的“第六感官”,都贪婪地吸收着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孩子的心灵碰撞,就会做出反应,形成感受积淀下来,并逐渐凝固,大约三四年的时间就筑成了他的潜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他后续的发展和今后一生的生活。
所以父母和家庭当然要为孩子选择最美好的、最幸福的、最具爱心的、最快乐的、最丰富有趣的,最能引起其探求欲望的、最高尚纯洁的,最能让孩子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生活去熏陶他,也就是要用最优质、均衡的精神营养去哺育宝宝,潜移默化地、“对牛弹琴”地让孩子吸收,这样就能充分促进他心理的健康成长。
初为人母者切不可错过为宝宝构建良好潜意识板块的机会。但该怎么构建,又用什么材料构建呢?
一、给宝宝注入爱的情感体验。
对他关爱、呵护、安慰、逗乐、游戏,鼓励他关爱别人,获得快乐的满足感……这是构建孩子幸福感、安全感、亲切感、快乐感和培养其爱心的潜意识。这样,他一生会感到这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快乐的,人际关系是亲切的,从而成长为幸福快乐、积极开朗、亲切友爱、无拘无束的人,将来与胆小孤僻,拘束不安,畏缩不前绝缘(千万注意陌生人与宝宝接触不可心急,不要吓着他、羞辱他)。
要鼓励宝宝笑,鼓励他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对家人和周围人的热情。例如:点头、招手、欢迎、恭喜、再见、拥抱、飞吻、把好吃好玩的东西给人,小朋友摔倒了扶他爬起来,拿毛巾给爸爸擦汗,递小凳给妈妈坐,给奶奶捶捶背,给爷爷做按摩,帮妈妈做家务,劝大姐姐不要哭等等。这些都能铸造孩子的爱心。孩子天生都有自私的倾向。但注入“关心他人,快乐自己”的潜意识后,他就能成为心理健康的善良的社会人。
鼓励并与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和庄稼,饲养可爱的小动物,这既可以培育宝宝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可铸造其博爱的胸怀。
当他人或别的小朋友有了进步,做出成绩时,应带动孩子热烈鼓掌,热情祝贺。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为他人的成功而由衷地高兴,愿意向他人学习,不生嫉妒的“毒瘤”。
二、给宝宝注入美的情感体验。
让宝宝沐浴在美的环境中,培育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意识。孩子生活的环境务必要整洁、朴素、大方、协调,墙上应张贴和经常更换美丽的图画,家中最好有高雅的雕塑,四周环境应该绿化和整洁。一家人要经常欣赏美术作品、摄影艺术,还要外出欣赏风景、云彩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美、装饰美,商品的设计和包装美,多与气质文雅、服饰整齐、语言流畅动听的人接触,这样,孩子的行为语言也就会优雅起来。
塑造潜意识美感的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沐浴音乐。让胎儿和婴儿常常听高雅音乐、经典名曲,甚至可将其作为生活的背景音乐,连睡眠时也可播放。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仅能欣赏音色美、旋律美、节奏美的音乐,而且想象力也特别丰富。
三、把宁静、理智注入宝宝的潜意识。
当今的孩子大多过分好动,所谓“眼睛一睁,闹到熄灯”,把大人闹得筋疲力尽,孩子也不安静专注。这多是骄宠坏了的缘故,如此下去,将来就难以成就学业。
要让孩子生活在相对宁静的气氛中。环境不要嘈杂,孕育者本身要安详、宁静、愉悦,脾气不急不躁,说话轻言细语,做事有条不紊,动作迅捷准确、轻手轻脚,情绪不可大起大落,对孩子态度要亲切而认真(有时还带有平静的严肃)。要多给孩子轻声细语地讲故事、念儿歌、背古诗,多多地引导孩子观察,互相提问回答,也可在一起下棋、画画、读书、做手工、做游戏等等,还要鼓励孩子独自静静地玩。总之,快乐一定要有个度,狂欢和疯闹不可太多,宁静、理智才是最优的心境,最长久的快乐。现在许多婴幼儿园几乎没有宁静可言,连活动课上孩子也大声喊叫,师生的嗓音都处在近于嘶哑的状态中。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四、将成就感、自信心注入宝宝的潜意识。
一定要经常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做好、做成功一些事,让他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赞许的快乐。这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会迅速增长,在潜意识中构建起美好的自我形缣,永远自信,积极进取,在生活中扬起理想和信念的风帆。
建议年轻的父母们应当在家里设置一个“宝宝成功记录栏”,孩子在哪个方面取得了第一次的成功,都要在栏目中做记录,缀星星。如某年某月宝宝第一次自己吃饭,某年某月宝宝第一次安静地自己学习,不要大人陪伴……这样日子一久,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不断地做出成功的努力,自信而且积极向上。
要鼓励孩子努力克服困难,并与孩子一起努力,暗中帮助他做出某些成绩,例如做一个生日礼物送给老师,画一张漂亮、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画挂在墙上,排练一个精彩的节目等等。帮助孩子做好一件有“轰动”意义的事,往往会让他建立起影响一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整个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养育者自始至终应对孩子充满希望和自信,必须做到积极暗示,杜绝一切消极的暗示,哪怕在孩子不争气、犯错误,受到严肃批评的时候,也要坚持积极的暗示(关于积极暗示,在培养孩子卓越性格的篇目中有详细阐述),决不可无意中掐掉孩子自信的嫩芽。
一个人的认识和思想只有触动了孩子的情感、心灵和欲望,才能进入他的潜意识并凝固其中。单纯的说教是绝对构建不了潜意识板块的,因为它不能让孩子动情感,不能深入到他的心灵,更激发不起他的欲望;相反,却让孩子产生了对这种教育的反感、厌恶,产生自卑感等不良情感,如果这些不良情感注入了潜意识,会对孩子的一生危害无穷。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体验,建立行为。当今社会上有许多“教育”,让孩子获得的却是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并把这些注入了潜意识。结果辛辛苦苦、费尽心机地教育了半天,效果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孩子厌恶学习,甚至逃避学习。
五、将是非感、荣辱感、畏惧感注入孩子的潜意识。
父母不可让孩子一味接受表扬、赞美,更不可在其不良行为面前给他“戴高帽子”,哄骗孩子。这样,孩子不仅没有是非观、荣辱感,而且会变得只能听好话,接受不了批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甚至目空一切、心理扭曲,使未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后果十分可怕。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成年人,他们在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点冷遇,心情立刻会沉下来,脸色也很难看,周围的气氛旋即被破坏。如果追溯他的童年就会发现,这就是潜意识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所致。因为他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从没考虑过对方或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给宝宝确立生活的准则,大人要做出榜样,同时要求孩子也严格遵守。说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能允许,不可时紧时松,这样孩子就不会认真地去遵守。
爱孩子务必要宽严并济。平时要结合生活谈话和讲故事告诉孩子,好宝宝应当怎样做,不这样做就是坏孩子……经常认真和蔼地给孩子讲行为是非标准,甚至把给孩子制订的行为标准写下来,长期坚持实行。
六、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责任感。
从宝宝1岁开始,就要教他劳动,自己玩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帮助、检查、评定、表扬孩子的劳动成果。这不仅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智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他的责任感:在他的潜意识里树立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关心他人也是自己的责任的意识;当家长得到孩子的帮助后要表示谢谢。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很强的独立性,做任何事都有责任心,没有消极依赖心理,还会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的事。
第三节
树立长大了做好事、做大事的气概
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人,我说是父母和社会造就了一个人的一生。著名母教专家王东华先生说的“化育”、“习育”这两个词太好了,“二次孕育”中的“化育”、“习育”就是构建潜意识板块的好方法。
“二次孕育”中注入的潜意识素质,除了上节讲的,应当还有很多很多内容,例如通过锤炼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开朗性格;通过规律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自制、自控能力;通过认识万物,提问讨论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音乐生活培养孩子的乐感,听中外经典诵读培育语感;通过看图形、色彩、画画培养色感、美感、空间感,只有一切生活达到“感”的程度,生活才会在孩子的右脑中深深扎根,终生陪伴孩子的心灵……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务必要将长大了做好事、做大事的英雄气概注入孩子的潜意识。要经常与孩子讨论长大了做什么,要让国家如何如何,使地球如何如何,使天下的人如何如何;教育者要经常对亲戚朋友夸奖孩子有理想、有出息,并有意让孩子听到一点点,这能使孩子信心大增,并将这种理想信念贯注终身。
特别要重视孩子在出生头三年时的“板块”的构建。因为三四岁前不注入良好的信息和素材,就一定会注入不良的信息和素材,孩子的心灵不是真空。如果孩子的“板块”内已经充塞了丑恶、肮脏、自卑、胆怯、自私、懒惰等等恶劣的品性,再要注入良好的心理素材,形成新板块就难了!
人类是从荒芜的地球上成长起来的,文明是从艰难困苦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日的幸福是世世代代祖先流血流汗奋斗牺牲换来的,我们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要让世界更美好些,所以人应当有做好事、做大事的胸怀。这种胸怀主要是通过父母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地影响、滋润到孩子的心田的,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用言行榜样进行“化育”,是构建孩子心理板块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