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6-01-12 20:59:27)
标签:
365道德经班级管理无 |
分类: 语文教育 |
大道至简,以“道”治班
――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湖南师大附中 杨茜 谢朝春
【摘
【关键词】道德经 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 下知有之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凝聚华夏先贤智慧、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小可用来修身立命,大可用来治国安邦。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大材小用”,以‘道“治班,下面主要从“无为而治”和“下知有之”两方面来谈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又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些话都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精神。所谓“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所谓“无为而治”,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在老子看来,治理天下的核心理念就是“无为”,那么将之运用到班级管理,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无为而治”。
根据老子的管理思想,所谓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就是指在班级的管理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实现“无为而治”,甚至达到“自动化管理”的境界。
那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那么,要进行班级管理,必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 “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所谓“合理”,就是设立的目标应该基于个人及班级的具体实际,并且具有可行性,同时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既“合理”,又有一定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要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合情”的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制定“合情”的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凝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情操和作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设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时,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意愿,要讲求民主,实行“群体”决策,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只为少数人着想。目标的设立和规范的制定都应该以全体学生健康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共赢。
2、知人善任,选拔培养好学生干部,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
管理的重要技巧是知人善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无为而治”是学生作为主体自我管理。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把原来认为是自己的“权”都交归学生,由学生行使权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感到自己成为了主人。要达到民主自治,更应该注重公平和公正,应当把机会带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共同管理好班级。其中包括班级所有的规定都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实施,班干部由学生自己来选,日常事务由学生自己来做,班级的每件事都有学生分工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要做,班主任就是从旁指导就行。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做法,把握方向即可。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锻炼每一位学生,让班级自动化,合理化,让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自治自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如果事无巨细,事必亲恭,必然事倍功半。班主任必须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该无为时强有为,该有为时却不为,这样就会处处被动。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思想巧妙运用于班级管理中。
1、了解规律,了解学生要多“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班主任可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的教育氛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要了解、关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做好工作,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2、“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事要多“为”。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思想。
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学生遇到难题、陷于困惑时,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陷入泥潭时,班主任更需毫不犹豫,救人于水火之中。即使工作上遭遇挫折,暂时未见成效,也要知难而进,决不气馁,要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3、要顺其自然,违背规律的事要“不为”。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种树有方,他所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他植者则不然,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以致“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写作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为官治民的道理,其思想根源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育人如种树,这个故事对我们如何育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启发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像种树一样,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要顺其自然,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在信任和宽松的氛围中地发挥潜能,自由发展。而不要像某些不懂教育规律的教育者,他们也像“他植者”一样,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积极”没有顺应自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吃力不讨好,勤而无功。这种违背规律的事当然要“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理念是要使班主任在掌握好科学的教育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性,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为”而无为的管理目的,使班主任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这段话说的是治国的几种境界。我们认为,如果移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也是恰当的。最低层次的班主任学生“侮之”,较高层次的班主任学生“畏之”,较高境界的班主任学生“亲而誉之”,而最高境界的班主任是学生“下知有之”。达到这个境界,也就实现了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
具体来说,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心中有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班里的时候,学生同样能感觉到班主任就在身边,在引导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和成长。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前提当然是严格按照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进行“无为而治”,此外,我们认为还有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一)“行不言之教”――人格示范
教师的人格道德品行是教育人的最高境界。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自己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虽然言教必不可少,但过多的说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具备如下一些优秀人格品质和行事风格,首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内心阳光,圆满,丰富;其次,具有一种谦和包容的胸襟,内心仁厚,宽和,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包容学生的过错;再次,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过人的智慧处理教育问题。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一个令学生敬爱佩服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出老师的风格。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示范、影响学生,这样,许多班级事务班主任基本上可以不用花太多的精力,最终就可功成身退,可以“无为”了。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道至简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对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不要反复地翻转。因为小鱼很嫩,若反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一道好菜也就泡汤了。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折腾,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治理国家如此,管理班级也是如此。一个班级最基本的框架构建好之后,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要尽量不折腾,不扰生。譬如不能随便改动班级规范,要潜移默化,要耐心守望,不能求之过急。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班级管理上的运用,我另有一种新鲜的理解:若要将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集体,那么,所制定的班规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该是简单的,由此产生的管理班级的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样轻松、那样从容。正如余秋雨在他文章里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大道至简。”如果管理班级真的像烹小鲜,班主任以亲历亲为的积极态度参与,感受班级管理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整个过程简单、轻松,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由此引申开去,我们可以说:管得最少的班级,才是管得最好的班级,也是管理得最有效的班级。真能这样,也就达到了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