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梵高想到中国书法
(2014-08-20 20:33:56)
标签:
文化 |
分类: 砚边絮语 |
我是酷爱梵高的,对梵高的画可谓是一见钟情,再也不能释怀。文森特·威廉·梵高,十九世纪中期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其代表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那强烈的色彩,自由地抒发,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世界画坛上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艺术历来是相通的。每当看到介绍梵高的文章以及他那些不朽的作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和中国的书法联系起来,想到梵高的艺术理念和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借鉴意义。
一、心灵的表现。梵高曾经说过:“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加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的画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强烈的情感完全融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中,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生命的历练,都是啼血的心灵表现,都能感动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千千万万的人。书法又何尝不如此,每一件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除高深的学养和高超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是火,是情,是感动内心的跳动的音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整篇显现着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的情绪,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其英风烈气,溢于笔端,悲愤激昂之气,露于字里行间。
再观目前书法界的现状,繁荣热闹的外表下,缺乏的是有文化底蕴、哲学头脑,真正献身书法艺术的书法家。有人曾调侃说,现在的书法家比出租车司机都多。实际上多数所谓的书法家是把书法作为了一种谋名谋利的手段,热衷于拉关系、办展览,根本就没有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没有像梵高那样,把艺术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对待,呕心沥血,只关注艺术的本质,而不顾其他,因而也不可能创作出气质与精神永存的作品。这应当引起书法界尤其是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朋友们的深思。
二、真正的使命感。梵高在评价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说:“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他是用生命来诠释着对艺术的认识,他是在用真情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绘画的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他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使我们认真地去思考艺术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事实上,无论哪个领域的真正的艺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书法家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树立起自己的座标,在绵延的链条上添上有时代特色的一环,为书法艺术的绵绵不绝、持续繁荣尽微薄之力。因此,我们现在提倡书法家要有使命感,要努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要继承传统、大胆创新,要无愧于这个时代,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苦难的磨砺。梵高曾经说过:“生活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长涨,及至淹及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献身艺术的艺术家对待生命的态度。吴冠中曾说:“真正的艺术家在苦难中成长。”苦难的人生通常是人们不愿意经历的,但苦难却是衡量艺术家的试金石,只有历经苦难、痴心不改,把生命全部投入艺术的人,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建树。著名书法家陶博吾先生,身世独特,一生历尽苦难,命运之神把他颠来倒去,戏弄于股掌之中,但他历难弥坚,惕惕自厉,矻矻以求,厚积而薄发,把苦难注入了他那独具特色的书画之中,人们看到了一树历尽苦寒而迎春怒放的老梅。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傅山、石鲁这一串辉煌的名字背后,也都是苦难的人生。古人云:“文章憎命达”。书法也是如此,一个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书法家,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书法家,才能写出震撼人心、反映时代的精品力作。毛泽东同志一生都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奔波奋斗,“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无意于书法家,却以迥然出凡的天才书法,成为独秀众侪的大师。
作者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