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前进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其他 |
栉风沐雨走过67年历程,今天,曾陪伴东子3年的《前进报》宣告正式停刊!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前进报》,1949年3月10日创刊,累计出版11114期。春秋递嬗,斗转星移。伴随着我军历史性改革的大潮,作为军区党委机关报的《前进报》完成使命,与沈阳军区一道走入历史。
看到这条消息,东子的内心难以名状,因为东子几十部著作的出版和1000多万字作品的发表,启蒙之师就是——《前进报》!
紧锁双眉,掀开记忆的帷幔……
1984年11月10日,差13天满18岁的我,穿着肥大崭新的军装,来到位于黄海北部的外长山群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外长山要塞师獐子守备团的一名守岛战士。
上岛第一天,新兵连指导员在给我们做政治学习报告时,就读了一段《前进报》上的内容。这是我和这份军报的初识,后来我们朝夕相伴了3载。从她的读者到作者,一步步在军营大熔炉里成长,没有这份报纸给我的历练机会,也就没有东子今天的这些作品。
当时的《前进报》还是一张四开四版的铅印黑白小报,虽然外在不光鲜,但却是沈阳军区几十万官兵的旗帜与方向。她是军区首长的喉舌,也是我们全区官兵的心声,更是大家的良师益友。
因自小我就有读报的习惯,到了部队,对《前进报》更是爱不释手。报纸通过新闻消息、新闻通讯、新闻故事、报告文学及文艺副刊等不同文体,传递着军区的动态、各部队的训练与发展、身边的好人好事……她是所有官兵了解部队生活的尤佳途径。她就像《大百科全书》一样,为大家传播各种知识。
也正是原于对这份报纸的热爱,四个月紧张而火热的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守备二营大耗岛守备连连部任通信员。1985年11月19日,我连与迫击炮连合编为大耗岛120迫击炮连,我任通信班副班长兼通信员。
因为一直在连部当通信员,连里的报刊和信件收发都由我负责,所以使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亲近《前进报》。报纸看久了,特别是看到一些关于身边事的报道,就不甘心只做一个读者,也蠢蠢欲动地想参与其中。正巧,那期间我正在自学,读书、看报有益于学习的提高,如果能写作,不更是锦上添花了吗?
但是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我,有梦想却没有那份自信。几个月的彷徨,始终不敢付诸行动。为了配合1985年开始的百万大裁军,全军各部队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学习”活动,1986年的《前进报》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用才乡音”栏目,主要是介绍战士家乡需要的人才,以便在部队对口学习。
当年初秋,我提笔给我的家乡吉林省扶余县政府办公室写了一封信,了解家乡的用才信息。很快,我就收到了县政府办公室的回复。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我简单整理撰写了一篇小稿,并附上这封来信,一并寄给了位于军区总部沈阳的《前进报》编辑部。
这是我平生的第一次投稿,当时不满20岁的我,惴惴不安。此后半个月,只要见到邮递员,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前进报》,而后迅速查阅“用才乡音”栏目。黑龙江省肇东县、辽宁省本溪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黄冈市……各地的“用才乡音”信息不断地见诸报端,唯不见“吉林省扶余县”。
失望之余,我投入紧张的自学当中,用忙碌冲淡哀伤。
一周后,在通信连工作的战友给我来电话说,“范景宇,你的文章发表了!”。“什么?!”我惊讶不已。
“《前进报》,你的那篇县政府提供的稿子,把扶余还错成了余扶。”“啊,什么时候的报纸?”
“前天,你自己找张看看吧。”战友回答道。
我们在海岛驻防,报纸一般都要晚几天才能看到,战友看到的报纸,我们小岛还没到。虽然没看到报纸,这个电话也像一针强心剂,让我兴奋一晚上。第二天,我终于看到了我的处女作——算上标点符号也不过几十个字的一篇小稿(如图)!
我也能发表作品了!我也可以写作了!
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成就感是那么强烈地涌在心头。这时,我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篇稿子发表的准确日期没有记录下来,根据回忆应该在1986年“十一”之后。
就在这篇稿子发表不久的1986年11月10日,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自学空间,团首长把我调到司令部任作战通信员。到团机关工作,不仅可以使我早一两天看到《前进报》,还有更多新闻素材供我采写,使我的写作有了下锅的米。
1987年春,由《前进报》主办的“军区骨干新闻报道员培训班”在我师的海洋岛守备团举行,团政治处推荐我作为我团惟一代表参加学习。刚开始,我有些不自信,认为自己初中都没毕业,担心学完之后,写不出东西辜负领导的厚望,于是推脱不去。首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当作家不一定非要有高深的文化,只要喜欢写作,有生活体验,就能创作出好作品。你要是把自学的劲头用在写作上,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再说,你不是已经发表过作品嘛。”就这样,在首长的鼓励下,我迈进了这个培训班。
培训班的学员是由全军区各军、师政治部的新闻干事和新闻报道员组成的,由于活动是在我们师举办,我师除却师里外,各团也分别派了一个代表,学员中80%以上是干部,作为战士参加学习的只有我们五六个人。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前进报》主编董志新和报社的其他几位编辑、记者,为我们讲授了新闻采访及不同文体的新闻写作,并带领我们现场采访、现场写作讲评。我采写的师政委李光祥为小岛战士送羊羔的新闻故事,还被董志新老师做范文讲给大家。
这次活动,除却增长了新闻写作知识,我还有幸结识了董志新和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李文海,外长山要塞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桑文武等几位新闻前辈。此后,我和三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往。
当得知我复员回乡时,董志新老师还埋怨桑文武老师没有把我留在部队里,并说:“小范是个好苗子,留下会很有发展的。”刚脱下军装回地方那段时间,我很不适应,苦闷不已。我给董志新老师写信诉苦,老师安慰我说:“要学会适应,才能更好的成长。”
李文海老师不仅鼓励我写作,当得知我因腿伤住进210医院(坐落在大连市区),还带着水果专程来医院看望,坐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小范,现在你可以多看些书,这也是很好的学习,为出院后的写作积蓄力量。”
三位老师中,和我接触最多的是我们师的桑文武老师,我们的交往也最深。
经过培训班系统的学习后,我的采访和写作能力大增,稿件不仅在《前进报》发表,还在大连、抚顺等地的地方报刊、电台刊播,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随着发表作品不断增多,我的自学劲头越来越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也日渐增强。
随着我的不断成长,在董志新老师的推荐下,桑文武老师准备把我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作为师里惟一的新闻报道员,参与全师的新闻报道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我欣喜若狂,那种心情远比今日考上大学要激动,因为她离我的记者梦、作家梦又进了一步。
确定了调离后,我再对外发稿时,迫不及待地将通讯地址由原来的“81564部队司令部”改为“81562部队政治部”。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办理调动手续时,我意外受伤,右腿髌骨骨折,被推进210医院,这也使得我和专业新闻报道工作失之交臂。
当时,桑文武老师的爱人就在210医院工作,期间给了我很多照顾,桑老师也多次到医院探望,并捎来各报刊、电台给我的来信。复员后,遇有困难,我也是第一时间向桑老师诉苦,老师就像我的心理医生一样,为我排忧解难。再后来,我在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半岛晨报社(位于大连)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作为大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的桑文武老师主持的大连市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培训学习。
为了配合新闻写作,在部队三年间,我自学了初高中文科的大部分课程,并参加了军报举办的新闻摄影、军地两用人才学校的文秘写作等专业培训学习,这为我后来成为专业记者和职业作家奠定了基础。
《前进报》,我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军报。在今天这样的时刻,作为原沈阳军区的一名战士,作为您曾经的读者和作者,作为您哺育过的孩子,东子(范景宇)要向您敬最后一个军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