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倒数第一、作文不会写的孩子怎办?
(2015-03-26 07:59:13)
标签:
育儿 |
分类: 咨询手记 |
3月的长春乍暖还寒,冷风伴随我的脚步在“东子教育”驻足。助理不在,给了我值班的“机会”。
工作室成立不久,业务量不是很大,电话也不是很多,我正好趁机写点东西。思绪随着敲击键盘的节奏奔涌……丢弃了窗外的喧嚣,东子沉静在自己构筑的文字世界里。
巧遇“老朋友”,相约工作室
突然,案头的铃声响起,我习惯性地拿起电话:“您好!”“请问是东子教育工作室吗?”电话里传来女性的声音。
“哦,是的,请问您是……”“我是一个家长。”
“有什么事,您请讲。”“我想找东子老师咨询关于我儿子的成长问题。”
“东子老师现在很忙,您最好约个时间找他。”“老师,我听您的声音有点像东子老师。”没想到对方竟然听出了我的声音,让我有些尴尬,幸好我没有直接说东子不在。于是,我问道:“您以前听过东子老师的声音啊?”“是的,前几年我在市图书馆听过他的讲座。”
“哦,那还是老朋友啦。嗯,我是东子。”“老师好!我听着像您的声音嘛。”对方略显激动。而后就不等我说话,讲起了他儿子的情况。我偶尔附和几句,这样简单交流了10分钟,我对她儿子的情况略知一二。因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家教咨询一般在2-3小时才能完成,它需要当事人的详细叙述,叙述的关键情节咨询师要对细节问题进行必要地追问,而后帮助分析解答,找出相应的对策。
鉴于此,我建议她方便时带孩子来工作室详谈,而后我把助理liana的电话留给了她。第二天,liana和我说,这个家长很急迫,希望早点会面。因为那几天我从云南元江县考察刚回来,既要为他们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又忙于“东子教育”落地发布会的召开,还要编排《黑土地》文学季刊,每天都时间满满,身心疲惫。但为了满足这个家长的需求,我还是答应了对方来访。
白天难得安闲,liana把这次咨询约到了周五晚上。那天一直在印刷厂忙季刊排版,liana来电话告知那对母子已到工作室,我便稍作安排,急匆匆赶了回去。
按以往咨询的惯例,先随意拉拉家常。这样便于随后的沟通,解除陌生感,舒缓情绪,拉近心理距离。从聊天中得知,这位母亲自从十年前读过《玩过小学》(女儿范姜国一的作品)后,就一直关注我们父女,还曾给范姜国一写过信,也为此专门听过东子的讲座。
正是受“东子教育”的影响,这些年她一直默默地探索实践着,但由于操作不得法,这其中也曾经历失败。
从交流中得知,这是一个自强自立的普通女工,她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工程师丈夫和一个12岁的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军军……
儿子英语太烂,幸亏妈妈没责怪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这位母亲开口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让她谈谈孩子的学习情况,军军抢着说:“我的语文和数学还行,就是英语太烂了。”我转向这个活泼的男孩:“‘还行’到什么程度?‘太烂’烂到啥样?”“语文和数学基本都会,考90多分没问题。英语基本不会,上次考了
“那次考最多的多少分啊?”“100分。”
“一般的呢?”“八九十分吧。”
“哦,那你的英语分数确实差了些。考得不好,妈妈批评你没有啊?”“没有,安慰我了。”
“我批评他有啥用,他又不是有意的。我经常用您说给范姜国一的话告诉他“只要你努力了,考多少分我都不会责怪你。”军军妈接过话题说。听了她们的话,看到孩子的表情,感到这个妈妈不同于一般的家长。
“军军,你自己知道为什么没考好吗?”“很多单词都不会。”
“为啥不会呢?”“基础没打好。”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后,我告诉他们要先把英语学习搞上去,建议他们报一个辅导班,最好是一对一的,可根据军军的实际情况辅导。我问军军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吃苦?孩子举起攥紧拳头的右手说:“没问题!”
透过孩子坚毅的目光,我看到了希望。告诉他:无论落下多少,只要有信心、有毅力,赶上去就不是问题,因为
孩子作文三十字,当妈的急而无法
明确了英语的学习方向后,军军妈妈说起了孩子的作文。她说尽管她不是希望军军成为作家,但是作文写不好也很让她着急。老师布置一篇500字作文,军军用30字就搞定了,用老师的话说“一句话连开头带结尾都有了。”
我听后没有急着下结论,认真地问军军:“为什么不多写点文字?”“没啥可写的。”
我又转向军军妈:“孩子说得也是,现在的孩子被应试教育灌输得思维不够活跃,而且还缺少生活,这是孩子没啥可写的主要原因。”“我给他买了一些作文选,还把范姜国一的书给他看,让他好好学学,可他依然写不出好作文。”军军妈感慨道。
我不赞成看作文选,那样容易僵化,还是增添生活情趣,让孩子自己去感悟。结合对女儿范姜国一写作的辅导,我建议让军军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母子俩点头应允。
文章的优劣和字数没有直接关系,不是说达到老师要求的字数就是好作文,而文字超短就不成文,但是在你这个年龄,文字超短很难把事情描述完整细致。不过我很想看看军军那30字的作文,他们母子说忘带了,答应下次带来。期待着30字的超短作文,也许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儿子跳级受辱,妈妈伤心后悔
由于军军妈在儿子未上学时就看到了范姜国一成功跳级的故事,那时她就打算等儿子上学后也要跳级,于是在军军上二年级时他和丈夫实施了这个跳级计划,一切准备完毕后,向学校提出申请。因军军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拔尖,老师和校长都不赞成他跳级,而志在必得的军军妈妈却信心满满。
校长和班主任甚至讽刺道:“就你孩子这样,能跟上就不错了,还想着跳级呢?真可笑!如果你真想跳级,那就考,都能打满分就跳,如果有一科达不到,就甭想!”于是,他们把孩子关进屋子里,安排老师出题开考。
军军目睹这一切,有些心惊胆战。见此情景,爸爸妈妈只好把孩子扯出来,求饶道:“我们不考了,不跳级了行不行?”这样,一家三口悻悻而归。
鉴于和学校的紧张关系,半个月后,军军被迫转到了另一所学校。每每谈起这次失败的跳级经历,军军妈就伤心不已,她说:“东子老师,如果我像你那样有影响力,校长和老师就不能那样对待我们,我们就能够跳级。”
我告诉她,孩子跳级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和家长的影响力关系不大,主要是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跳级不应带有任何强迫的成分,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孩子的学习相对突出,学科知识基本掌握;孩子主观上有跳级愿望;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孩子能够和比自己大的同学和谐相处;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等等。另外,还要事先和学校做好沟通。
从以上几点来看,军军的跳级显然不成熟,也就是家长功课做得不够,操之过急,其结果自然事与愿违,所以一点要吸取教训,培养孩子不可拔苗助长。
骑自行车受歧视,母子双双受伤
中国近些年的发展确实有些令人瞠目,在我所生活的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的省城,机动车竟然将近百万辆,我居住的那个中低档小区千户居民竟也有900多辆汽车,很多家庭有两辆甚至三辆车。随着轿车的大量涌入,自行车成为稀奇物。
在阿猫阿狗都开辆车的时代,骑自行车却成了“另类”。虽然军军家不是很富有,但是如果赶时髦买辆车也不成问题。因为军军爸爸在外地上班不总回来,军军妈妈自己又不会开车,所以也就没有买车。为了心疼劳累的妻子,军军爸爸为爱妻买过一辆电动车,但是因为每次充电都要把几十斤重的电瓶拿到家中,这样楼上楼下的折腾几次后,她舍弃了电动车又骑上了自行车。
于是,几年间,这辆骑自行车载着这对母子行走于家校之间。因为大多数是开车送孩子的,少部分是打车,骑自行车的从几个到最后剩她一个。所以,当军军的同学从爸爸妈妈的汽车里出来时,军军也从妈妈的自行车上下来,那些孩子理都不理地竟自大步走进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世俗影响,一些同学说军军家太穷,不愿和他一起玩,为此军军很苦恼。
放学回来,军军妈安慰道:“咱读书比的是知识学多少,能力强不强,咱品质好、能力强,学习不落下就不怕他们说。”由于一直受妈妈这种教育思想影响,军军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安心学习了。
可是,安慰完孩子,军军妈妈自己却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因为骑自行车儿子遭同学歧视,自己也被一些家长瞧不起。每当去接孩子时,那些开车的家长都避着自己,就连原来很友好的朋友都很少和自己搭话,这让她倍感凄凉……
针对“自行车”的话题,我和这对母子聊了很多,除却谈了不要在意一些世俗的东西外,特别嘱咐军军妈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现在的非机动车道都被机动车抢占了,骑车时要格外小心。交流完这个有些悲伤的故事后,大家开心地畅想了未来,我还为军军的成长做了简单的规划。
下楼时,已是万家灯火,伴着闪烁的霓虹,我们揣着各自的收获,开心地道别……
第二天,在“东子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读者来信中,我看到了军军妈的留言:“昨天晚上,我和孩子见到仰慕已久的东子老师,今天军军很高兴地过了一天,自己出去玩了很长时间,感谢东子老师,你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补记:
后来liana告诉我,在我回工作室前,她陪军军妈聊天时,军军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充满着好奇,并不时插话聊他成长中的忧烦与快乐。在咨询过程中,军军妈也不止一次的说起孩子懂事的故事,让我看到这是一个知道感恩、懂得分享、真诚、善良的好孩子,而且孩子自小就会做各种家务。这不正是东子所倡导的“品行好、能力强、学业优”新型“三好学生”的前两好吗?把英语“攻”下来,你就是“三好学生”。
加油,好孩子——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