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调变味的“汉字听写大会”
(2014-03-27 16:22:52)分类: 教育评论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一次“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活动。这个活动在央视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反响,可谓好评如潮。但东子在看了几期之后,感觉有违初衷,到处充满着功利和娱乐,完全走调变味了。
日前,东子就此接受了《城市快报》(天津)记者王垚懿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昨日该报以《普及文化还是培养“词霸”?》为题推出了这篇报道(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4-03/26/content_7061886.htm)——
在选秀和相亲类节目充斥荧屏的时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异军突起犹如一缕清风吹来,不但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汉字之美,更唤醒了国人对汉字传承的危机感。
不过,随着比赛的日趋激烈,试题中的汉字难度也在逐步升级,一些普通人闻所未闻的生僻字也海量出现。这些生僻字不但难倒了众多小选手,更是让观众对比赛难度是否过高产生了质疑。
体会汉字文化蕴含的魅力是件好事,但年纪尚小的孩子真的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吗?学习阅读和书写,历来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集训和突击替代了这种积累和沉淀时,孩子们对于汉字之美究竟还能感受几分?
“如果把汉字的难度和把学生考倒当成娱乐,那这档节目的教育意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教育专家、著名学者东子表示,汉字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是有意义的,其初衷是提高和普及大众对汉字的理解应用,提高对汉字文化的重视度。时下,英语教育普遍被过分看重,键盘拼音输入法又使得汉字的阅读和书写被替代。因此,普及汉语和汉字的阅读书写,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东子并不认可比赛中出现的极其生僻、使用率极低的汉字:“很多生僻字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没有普及的意义,展示这种汉字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但不该用作比赛。”东子表示,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特有的属性,这一点在任何一档节目中都有所体现。而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生僻字、参赛者的能力、竞争的激烈都成为看点。然而,把竞争融入文化的普及之中,不但功利而且显失公平。“以孩子的年龄来看,他们不可能认识所有的汉字,一场比赛也无法考证一个人的词汇量,让选手逐一上场也不是公平的比法。”东子认为,如果把汉字的难度和把学生考倒当成娱乐,那这档节目的教育意义就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在功利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下,如今的‘大赛模式’十分畸形。”
在东子看来,这档节目除了存在不足之处外,还凸显出如今教育的功利性,这是最大的弊端。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处处比别人成功,是典型的功利思想。表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就是希望孩子能答对所有的问题,无论这个汉字或词组有多生僻,都在所不惜。
在观看这档节目时,常常看到参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摩拳擦掌,甚至扼腕叹息,整个过程极其紧张,莫说参赛者,连观众都觉得压力很大。“普及汉字,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理解传统文化。把比赛获胜看得过重,是有违初衷的。”东子说。
东子指出,在功利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下,如今的“大赛模式”十分畸形。放眼望去,其选拔过程中,各省、各市、各个名校逐级选拔,每个选手都堪称精英,但在节目播出时,有选手竟表示为参赛密集地背下各种生僻的汉字,这与节目“在娱乐中提升自我”的初衷完全相违背。“对一个汉字的理解,变成了从背到写的一个过程,这样怎能保证孩子真正理解汉字的意义,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突击出来的不是精英,只能是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