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育儿笔记 |
现在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时代。因为电话、网络的发展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联络方式,有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伊妹儿,或者上微信、QQ、MSN语音聊天,哪种方式都比写信快捷、方便得多,所以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家书抵万金”越来越成为遥远的历史了。
我曾经很热衷于写信。
收到人生中的第一封信时,自己已经是16岁的少年,当时在城里务工。收到信后,先是喜悦地拆开阅读,接着是忙着写回信,再然后买信封、邮票,最后郑重地把信投进邮筒,带着期待数着日子,算着信到对方手里的日期,还有收到回信的日期……
刚参军入伍的时候,我给笔友写信,给报社、杂志社编辑写信,给母校老师同学写信,每个周都会发出和收到十几封信。后来,渐渐地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懒于写信了。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的增加,我越发很少写信了。
但是当女儿依依一天天长大,并成为小学生的时候,我重又拿起笔,开始给孩子写信。
其实,我给依依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是在得知女儿出生的第一天晚上给孩子写的信(妻子在我的东北老家生产,而我当时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工作)。在信中我告诉依依,爸爸妈妈是多么地爱她,从确定她“入住”妈妈腹内后,是如何期待她的降生;还告诉她,爸爸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她一生都快快乐乐……
这封信是和给妻子的贺电一起于第二天上午到邮局发出的,在给孩子的信中附有给妻子的一封信,此信除却一些嘱咐性的话语外,我还特别提出要把这封信保存好,待孩子长大后给她看。
虽然当时孩子还不认字,但我不想让她的童年里,缺了书信交流这一人生经历。女儿真正收到来信是在她6岁的时候,写信人正是她的老爸——东子。我当时在大连工作,尽管独居大连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要和妻女通一次电话,或者发一封电子邮件互致问候,但我还是想到给孩子写封信。
由于我的字很潦草很丑陋,为了能让女儿看懂,我颇费了一番功夫,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和女儿“交谈”着。然后又到商场给女儿买了几张她平日里喜欢的粘贴画,并画一个很夸张的自画像,和信一起装进信封,投进了邮筒。多年来不知道写过多少信,可这一次竟然有初次写信时的激动和紧张,信封好了还一遍一遍检查,生怕有什么疏漏。
信寄走了,就开始算计着女儿会在哪一天收到信。没想到竟会那么快,三天后,妻子在电话中讲述了女儿收到信时的情景。
那是2002年9月9日,妻子去接女儿,老远看着女儿在队伍中笑魇如花。高举着手扬了扬:“看,我收到一封信!”“呀,谁给你写信啦?”“你看看就知道了。”女儿带着炫耀将信递给她妈妈。“这不是爸爸写来的吗?”
“当然,是爸爸给我写的信!”她妈妈一看,信竟然还没打开。问她为什么不打开看信,女儿说,信寄到了学校,老师快放学的时候才给她,当时正在上课,所以她一直忍着没有打开。放学了就急着往外跑,好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所以一直没有时间打开信。
于是妈妈催她赶紧看信。女儿便小心拆了信,一字一句读了起来。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妈妈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激动的,爸爸说得一些话让她很激动,而且由此也想爸爸了。自己看完了,又一字一句读给妈妈听,此后又看了几遍。然后,就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说要好好给爸爸写回信。
这之后,我和女儿之间保持着书信联系,我和她倾心交谈着,就好像面对一个朋友。而女儿也用她稚嫩的笔和我说着心里话。在书信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父女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而女儿的写作水平也在无形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她爱上了写信,每次收到我的来信,总是很积极地给我回信,无论作业有多少,无论动画片多么精彩……
即便后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偶尔还是以书信的形式彼此留言沟通交流,这种沟通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前些年,由我牵线,女儿和一些外地的小朋友建立了书信往来,成了没见面的笔友。女儿和她们常常你来一封信,我去一封信,除了问候,还不时出有趣的题目猜一猜,每次女儿拆信时都十分开心,充满期待。
每每看着女儿急切地拆信、读信以及认真回信的样子,我就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傲,让女儿早早体味和他人用文字交流的乐趣,喜欢上书信这一交流方式,让心灵和文字亲近,让情感通过文字流泻而出,和他人建立友谊,这是她一生都将受用无穷的财富!
后来,书信也一直我们父女沟通的方式之一。所以,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写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