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捧一把泥土 嗅一抹花香

(2013-05-14 18:53:10)
分类: 图书信息

捧一把泥土 嗅一抹花香

——读何辉先生《扶余风情》有感

 

在东子诸多的爱好中,读书、写书是为最。于是,多年来,每有出行,总要随身带本书,与我旅途作伴,像品茗一样,嗅其墨香。萧红的《生死场》、余世存的《中国男》、刘政屏的《就这样,我们赢了》、李思平的《大清十二帝》、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等作品都曾陪我长行于路。

前几天去湖南岳阳讲学如故,简单浏览机上读物后我就打开自带文化餐食,在万米高空,品文化大餐,汲精神营养。

这次与东子相伴的是一本开本较小,封面很清秀的作品——《扶余风情散文集》。前勒口上的“作者简介”这样写道:何辉,1963年生于吉林扶余,现为扶余市广播电视局宣传科科长,兼任中国金史女真史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扶余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位。

说作品前,先道我与何辉先生之识

那是2011年仲夏,东子在故里修建的庄园——“东园”落成庆典暨开园仪式举办,我邀请了长春、吉林、松原和家乡扶余等地一些文朋师友参加,何辉是家乡的一个朋友推荐并代我邀请的,当日由于来宾较多,朋友向我简单介绍了何辉,我们只是寒暄了几句,活动结束后,他就匆匆而别。

几天后,我在一个名为“独行侠”的新浪博客,看到一篇以《东园》为题的博文,知其主人就是何辉,由此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2012年东子回东园写作期间,县里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文友分别设宴为东子接风,并邀一些文友作陪,席间均有何辉,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沟通。由此得知,何辉先生长我三岁,多年来对文化史研究矢志不渝,在圈中口碑甚好。

同年夏,何辉兄参加了在东园举行的文学创作交流会,我们又得以谈文论道。年底,何辉兄第二部著作——《扶余风情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送我分享他的劳动成果,我告知邮寄很麻烦,待我回家乡时递我再行拜读。

今年初,我回故里与何辉兄等几位文友聚会,期间我们互赠了新作。返回长春后,《扶余风情散文集》就一直在案头,不时看上几篇,断断续续地看了一半。为了静心通读全书,5月11日的湖南之行,将其揽入行囊中,飞机着落三湘,全书已阅览完毕,两日后的回程中,我再品此书,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这是一部饱览扶余风情的游记,也是一部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史书,更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散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最近两年发在其博客上的42篇博文。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像徐霞客一样的侠客,肩背行囊,脚踩单车,走村屯过街巷,访古探幽,似其博客名——独行侠。

说来也巧,20多年前,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我从部队刚回地方时,一次是到榆树沟乡和弓棚子镇的一些村庄采访,另一次是对新城局、蔡家沟、肖家等乡镇的考察采访,这两次活动为时半年,我足踏扶余东部5个乡镇的60多个村庄,期间撰写了多篇新闻报道和民间故事,并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正如县作协主席任树理大哥所言:作为一个家乡的文化人,自觉对家乡很了解,但看了这部作品后,才知自己多么浅陋。就说说县城所在地的三岔河镇吧,这是一个在东北较有影响的商贸重镇,东子曾在此工作生活过两年,只知道三岔河原来叫谢家岗子,至于连个河沟都没有的地方,为什么名唤三岔河却不得而知,读了何辉老师的作品,方知原来她和东北的母亲河松花江沾亲带故,是因为修建中东铁路而从江畔移植过来的。

通过何辉的文字,让东子知道,原来在古代,我的家乡还曾经有过一个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绿色湖泊。元朝时期,这里还是鹰飞燕落,碧波荡漾,盛产鱼虾的大湖,可到了明末曾经的汪洋成了干涸的盐碱地。前几年,我驱车自驾游到此处,还曾车陷这片荒凉的泥坑,万没想到一千年前,这里是一个叫“窝母淖尔”的大湖的湖底,再回家乡一定重访这个已经消失的扶余“罗布泊”。

何辉先生文中提到的地方,有半数我去过,90%听说过,所以读来甚为亲切,感触最深的一篇是《雷劈山》。因为这座山埋藏了我很多童年的记忆:挖野菜、捕鸟、搂柴火……

这是距离我家只有4公里的一座小山,因为我们家居平原,所以有个土丘就被唤作山,雷劈山也是如此,它比上坎的平地高不出多少,如果从坎下的沼泽地来望,几十米的垂直高度还是有的。无论是春季的捕鸟、夏季的挖菜,还是秋冬季的拾柴,都充盈了我的童年。

10岁那年冬天,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我随父亲和哥哥到雷劈山脚下搂豆页(黄豆干枯后掉落的叶子,可用做烧柴)。由于天寒不想去,所以到了地方,我磨蹭着不愿意干,父亲几次催促无果,加之我的顶撞,由此招来一顿拳脚,将我的棉袄打得满身开花。这也是雷劈山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记忆。但我从不记恨父亲,因为我知道他和万万千千父亲一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只不过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还有很多篇目,让我这个久居异乡的家乡人感慨良多,此不赘述。

这是一部让东子喜欢的上乘之作,但是书名和内文标题值得商榷。书名虽然较为点题,但略显小气,“扶余”把很多读者关在了门外,“风情”也显韵味不足,如果直接用博客中的栏目名《多情的土地》感觉会好些。

有些内文的小标题也可再斟酌,比如《扶余西南重镇——增盛》,标题过于直白,扶余人不说也知道增盛是西南重镇,而非扶余人说了也未必了解,本文主述韩惠铭从娶不上媳妇的贫困郎,到吉林省数一数二富翁的发家史,这是很好的励志故事,如果标题贴近内核,就会更好地激起阅读欲。

另外,本书在编排上的一贯而下,似有不妥,这样一是不便阅读,二是缺乏层次感,如果分为几个类别,比如“观山望水”“回望历史”等,每一类不超过10篇,那样读起来会更加畅快些。

呵呵,一家之言。

总之,这部作品浸透着何辉先生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是用真情和挚爱铸就而成,正如作者在其后记中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很深……每当我读到艾青的这两句诗,我的心就激动不已,眼里就噙满泪水。因为我深爱这这片土地!”

建议热爱家乡的扶余人读读这部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想了解扶余的外地人,也来看看这部书,她会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关外小城……

愿读到何辉先生更多更好的作品!

 

捧一把泥土 <wbr>嗅一抹花香

捧一把泥土 <wbr>嗅一抹花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