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评论 |
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我经常会浏览一些图书销售网站的信息,一是了解自己的图书销售情况,二是想知道又有哪些新书上市。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图书,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登陆当当网家庭教育图书网站,2011年夏天(记不清几月份了),在这个网站的新书介绍栏目里,看到一部书名为《所以,北大兄妹》的图书,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书名取的有点怪,概念模糊,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由于每周都有很多家庭教育类图书上市,所以我也就没有特别关注这部书。
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在网上的新闻中,突然看到“狼爸”和“萧百佑”,以及他的这部《所以,北大兄妹》的报道,而且迅速波及全国,这时我有兴趣回过头来,关注这部书及其他的作者——中国“狼爸”萧百佑。
恰在此时,2011年11月11日,河北电视台《成长》栏目编导刘建,来电话问我11月下旬是否有时间,去参与关于狼爸惩罚教育的节目录制。《成长》栏目的主创人员和我都很熟悉,因为2010年曾先后两次推出关于东子教育理念的节目——《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和《玩到五岁,学啥都不晚》,一是老朋友相邀,二是我对狼爸的兴趣,所以爽快地答应了。
2011年11月25日,在刘建和制片人冯瑜格的陪同下,我和河北省著名社会评论员李宝臣,来到河北电视台化妆室。因为有人在化妆,我和宝臣先生一边等候,一边闲聊。过了几分钟,化妆室的门被推开,走进来几个人,工作人员交代化妆师几句话后离去,还剩下一对中年男女和一个青年女子。此男中等身材,身体微胖,长着一张很南方的脸,从坐在那里就不停地接听电话,他操着一口广东腔的普通话与对方交流,谈话内容大都是约请采访的,他不时地将电话转给自称为他助理的那个年轻女子。由此,我断定此人当是狼爸萧百佑。
很快我和宝臣先生就化完妆,来到演播大厅等候节目的录制。
大约一刻钟后,刚才在化妆室见到的那三个人来到我身边坐下。由于宝臣先生临时离开,我得空转身向那位先生问道:“您是萧百佑先生吧?”“是的,老师你该怎么称呼?”萧百佑应声后反问道,我们彼此交换了名片,他向我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位女性:她的夫人黄天淑和助理张晓婉。
随后我们聊了起来,他首先说到,不管我们的观点如何,台上可能有交锋,但台下大家都是朋友。过了一会,我和他夫人也聊了几句,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感觉他们夫妇都很谦和,尤其他的夫人,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贤妻良母形象。
很快编导催我们上台了,主持人和百佑先生居中,我和宝臣先生及另外两位河北省内专家分列两旁,我们身后的观众席坐满了,关心和关注中国家庭教育的观众。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从萧百佑的讲述得知,我们都是60后,有着共同的时代记忆,,换了名片录制方交流,因为对方交流,因为这个来关注这不是习惯。”他小时候和我一样经常挨打,不同的是他挨妈妈打,我是挨爸爸打。他的知识面很广,善于旁征博引,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口才很不错,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非常友善的回答大家的质疑。
针对宝臣先生尖刻犀利的言语,他始终终面带笑容,而且还一口一个“宝臣老师”、“东子老师”的称着。节目录制结束后,萧百佑热情的和大家合影留念,而后像赶场一样,匆匆离去……
通过这次与狼爸萧百佑的直接接触,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有四点认识,愿与大家分享:
1. 作为父亲,“狼爸”倾心教子值得尊敬
在今日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身影难觅,“母亲教育”正以其强大的气势吞噬“父亲教育”!
在东子20年间,做过的1000多场家庭教育讲座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大多时候是2:8;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几乎可以数得过来,绝大多数是母亲打来电话,或充满迷惑或满是焦虑地谈及孩子的各种问题……
很多的家庭是父亲不管不问,凡事母亲一手包办。结果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柔弱、独立性差、不自信、不勇敢、不坚强,爱使小性子、爱发脾气……
其实,相对母亲来讲,父亲心胸更开阔一些,实践范围更广泛一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对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而且成熟的父亲应变能力也较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教有其特殊的价值。男性的性格优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时,中国出现了一个“狼爸”,他爱家人爱孩子,作为一个业上小有成就的男人,付出大量时间站在家庭教育第一线,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和妻子一起营造和谐家庭生活。这在以忙为借口,而把孩子丢给老婆的男人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子不教,父之过。”萧百佑正在践行着自己为人之父的职责,尽管他的教育理念有不科学的地方,但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所以,正如在节目最后所讲的一样:我要向萧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如果中国的父亲都能站在教育第一线,能真正为孩子实打实地做些事情,不管他做法对错,我都认为值得尊重。
2.“狼爸”对孩子的不溺爱,值得学习
在溺爱横流的今天,孩子成了老子,在家里颐指气使,向父母发号施令,根本就没有长幼尊卑,家长也没有应有的权威。
“狼爸”是家里的绝对权威。他说,有一天,女儿萧冰的考试成绩不好,老师将成绩写在了与家长联系的留言本上。萧冰担心被父母知道,把这一页撕掉了。萧百佑发现后,萧冰不仅撒谎,还与他顶嘴,结果被打。
萧百佑特别解释说“说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品格和道德问题,这是底线。”这让我想起16岁的神童博士张忻炀,父母的话不合心意,就让“闭嘴”,不用说和父母顶嘴,就是让父母“闭嘴”的孩子不也满街都是嘛。
当张忻炀提出让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时,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为了不让儿子失望,以租房说买的房子来哄骗儿子。而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狼爸则明确提出:“儿子结婚时如果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住,为什么非得有房、有车才能结婚?在这方面,我和妻子都不会给予孩子经济帮助。”
狼爸是一个比一般的爸爸更爱孩子的父亲,但是在这方面,他表现的比较理性。所以,我认为他对孩子的不溺爱,值得我们很多家长学习。
3.“狼爸”做法过于功利化,不值得赞赏
“狼爸”奉行封建传统思想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所有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都要为学习让步。为了让孩子从小到大都在最好的学校读书,即使面对公司关闭的经济难关,萧百佑宁愿卖房、卖车,也要把孩子们留在好学校。让孩子发奋努力,鞭打孩子,为了让其考上好(重点)大学。
当孩子拿到大学通知书后,狼爸带孩子马上回祖坟上香,要感谢祖宗,他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光宗耀祖:第一,对社会有益有贡献,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第二,对家族有贡献,让家族人丁兴旺;第三,一定要读完博士,这是死规定。
狼爸对孩子和同学的交往也多有限制,只允许和学习前五名的孩子交往。孩子如果去同学家做客,必须先写一份申请书。内容包括该同学的成绩、在班级的职务、家长的姓名和电话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好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赞成为孩子贴标签)多接触,但这里的“好孩子”绝不是学习好的代名词。“好孩子”虽然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和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即便学习很差,品行好,知道感恩、宽容、善良,会分享、合作,明事理晓是非,依然是好孩子!相反,学习再好,但是自私、刁蛮、任性、不知道感恩,也不是好孩子。所以,这种重学习轻品行的做法过于功利。
其实,功利心每个人都有一些,希望孩子有出息也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如果孩子的成长完全是以功名利禄为前提,那就要丧失很多人性基本的东西,比如个性、兴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日渐长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空间,一刀切式的被剥夺,是很不人性化的。考北大和读博士,不该是孩子惟一的追求,成才的路万万千,快乐的元素千千万,快乐才是人的终极追求。
4、“狼爸”不科学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狼爸的一些做法不科学,是不值得提倡的。
首先,是“大学之前不能交朋友”。注意这里的朋友不是指异性朋友,而是广义上的朋友。他之所以这样规定,因为他认为孩子不需要朋友,孩子成长阶段有同学、老师和亲人相伴就足够了。他的这番理论,在现场就遭到我的严厉反驳,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无论是他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都决定他必须拥有朋友,在不同年龄段有其相适应的朋友相伴,人可以没有爱情,但是决不能没有友情。友情的缺乏,会导致孩子的交际障碍和其他心理疾病。
其次,是他的“萧式民主”。“狼爸”在萧家制定了只属于自己的“民主”。他说,民主就是孩子是民,我是主。”在家里,他就是孩子的皇帝,四个孩子就是臣民。除了不用呼万岁、下跪,其他都一样。家长的权威是要有的,但是这种权威绝不是可专制来获取的,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相互尊重,彼此信任。
再次,是他的“萧式家规”。本来我是很认可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家也有家规,我和妻子及孩子都按家规行事。家规不是父母制定、孩子遵守的规则,而是要全家人共同制定并予以实践的。而“萧式家规”却是对孩子施行管制和约束的王法,这与他的“萧式民主”如出一辙。
还有,就是他所说的“零缺点”。在节目录制过程中 ,“狼爸”不止一次的说自己是“零缺点”,由此还遭到现场观众的指责。我不知萧先生当时是为了炒作,还是真的是这样认为的,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因为以萧先生的智慧,是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的。
尽管狼爸很博学,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倾尽心血,但是由于其对儿童心理的了解有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不尊重孩子天赋秉性和儿童成长规律的做法。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教育是不够科学和缺乏理性的。但是他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值得所有的中国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