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评论 |
昨晚看了央视关于少年博士生张炘炀的专访,如鲠在喉,今日一吐。
几年来,东子一直关注张炘炀的成长,其一是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难得遇见这样的教育个案;其二这孩子上大学那会儿,正赶上我女儿跳级上中学,而且都先后出书,甚至有些媒体认为我女儿也和他一样是神童,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范姜国一不是神童》的文章加以解释。
沿着张炘炀上大学、读研究生,到前段时间成了中国最年轻博士,再到昨晚看到的专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成长轨迹……
从节目中看到了和我预期较为接近的张炘炀,孩子谈吐不错,思维也很敏捷,确实是早慧少年,由于尚处于青春期,孩子语气中透露着不屑与浮躁,应该说这孩子如果好好引导,会是一块好材料的。
但从中也看出一些我曾担心的隐忧:
1、孩子面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竟然说出“闭嘴!”这样的话语,虽然在节目中只出现一次,但我想这绝不是偶然。一个可以和父母轻言“闭嘴”的孩子,说轻了是没教养,说重了那是品质问题。
2、逼迫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16岁的孩子应该知道北京的房价,也知道作为工薪层的父母的收入,不是自己想办法挣钱改善父母的生活环境,而是难为父母。这至少表明不懂事,不知道感恩。
3、节目中,张炘炀不止一次的说,要做王者、要北京户口、要有钱,一心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而且处处透着看不起普通人。一个只为名利,漠视普通人的少年能走多远呢?
4、在近半个小时的节目中,张炘炀的所有言语,让人丝毫感受不到,作为一个年满16周岁男孩,所该拥有的爱心、奉献、责任、担当。
5、节目中没有展示张炘炀的动手能力,但是根据其父母多年陪读和其父的教育观点,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不是很强。
纵观以上,张炘炀尽管学业有成,可品行和能力尚缺,而后者对人一生的影响更大,学得再好,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和较强的相关能力,将来也很难在社会生存。
最主要的是,这孩子是以牺牲童年快乐换来的学士和硕士,虽然这期间也有快乐,但那绝不是属于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快乐应有同龄伙伴共享,他的6年大学和研究生生活,是与18-25岁的正在谈情说爱的青年在一起度过的,他们无法在一起捉迷藏、弹琉琉、踢毽子……
人生只有一个童年,张炘炀的童年就这样走了,当他年回首往事,该是何其苍白。
在这里说说我的女儿,孩子在小学期间跳了两级,此后没有再跳,如果仅仅按成绩衡量,初中时是可以再跳一级的,我考虑再跳和比自己大得多的孩子沟通会有障碍,从心理学来讲,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一个年龄的交际半径,这个半径以3岁为宜,就是说,孩子和比自己大三岁或小三岁以内的伙伴交往不会出现问题,否则就会有交际障碍。女儿跳级后的同学恰好都比他大两三岁,正是在这个半径内,所以孩子和小伙伴们玩得很开心,同学间关系也很融洽。
再一点,我始终认为对孩子的培养应以品行为主,能力其次,学业再次。即便是学,也要首先保重孩子的玩耍,玩得尽兴,才能学得开心。
其实,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催熟的果子都不会甜,东子小时候家养的猪,喂养一年才长100多斤,肉吃起来很香,而现在的育肥猪三个月竟然长到200多斤,那个肉既泄松又不香;催熟的瓜果也不甜,人亦如此,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我相信张炘炀的父母和我们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值得肯定,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以牺牲孩子童年为代价。我们大人要做大人的事,孩子也该做孩子的事,让孩子做孩子吧!
愿张炘炀能多几分童真,拥有真心的笑容,步履更稳健!愿天下的孩子都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