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笔记 |
当下作业多,在孩子们眼里,已经凶如猛虎了。
孩子们除了完 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应付家长外加的作业。很多家长看到老师留给孩子的作业不够多,孩子做起来似乎很轻松,心里会犯嘀咕:这样下去,孩子能学到什么?这样下去,孩子还不掉队?于是不是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就是余外给孩子加作业。有的家长称此为“加餐计划”。据调查,有60%的小学生家长安排孩子的业余时间是“以做功课为主”,30%的以“上乐器、舞蹈、英语等培训班”为主,而“以玩耍为主”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
于是,我们的孩子置身于来自学校、家庭的各种各样的作业海洋中,称为“写作业的机器”,甚至大多孩子丧失了玩的能力。
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布置如此多的作业?根源当然是应试的操控所致。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学生的练习应有限度,但毕竟“熟能生巧”可以有效应付考试,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许多方面的条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多布置作业,便成了一种无奈下的必然选择。其实布置过多的作业,老师的工作量也势必增加,但是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
其实,作业未必多多益善。在日本、捷克、丹麦和我刚刚去过的以色列,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相对较少,而学生的成绩却很好。而在泰国、希腊和伊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非常多,学生的平均分却非常低。
其实,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质量,应该向课堂要效率,而非如挤海绵里的水那样挤时间。如果孩子们能被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又何必留那么多作业,要孩子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呢?
女儿依依在小学时曾有段时间,也难逃“作业猛虎”的追杀。他们学校在晚作业、午作业的基础上,竟然还有“早作业”,于是孩子一天的时间就是这样度过:早晨6点起床,匆忙洗漱吃饭后,赶到学校,黑板上早就抄满了各种题目,这就是留给孩子们的“早作业”。埋头写完,正好8点,上午的课程正式开始了;中午11:20放学,匆忙回家吃完午饭,不敢做片刻停留,赶紧回到教室,黑板上照样没有一点空白的地方,是谓“午作业”。笔耕不辍写完后,下午上课铃声响起;傍晚放学时,各科老师则走马灯般走进教室,一一布置该科当晚作业……
于是孩子每天在忙着的事情,除了写作业还是写作业。我纳闷,天天写,都有什么可写呢?一问,才知道数学无非是课本上、练习册上、试卷上的各种题目,做了一遍,再布置第二遍;同样的题型,做了这道题,再做那道。而语文则要么抄写课文多少遍,抄写生字多少遍……让我咋舌的是,有的老师竟然让孩子每个生字写50遍!我不知道,写这么多遍有什么意义?依依说,因为好多孩子会一个“窍门”,用一只手夹上5支笔,同时写一个字,写一遍就等于写了5遍。结果老师知道了这个“窍门”,所以本来应该布置写10遍,老师就要布置写50遍。照样,孩子虽然可以以一当五,但还是没有减少作业量……
依依说,课本上的那些习题,课堂上作,课后还要做;在练习本上做一遍,再在作业本上做一遍,过几天再出到卷子上做一遍。有些题目,做得遍数多了,他们都熟练到一看题目就说出得数来。我了解到,做着不知道做过多少遍的题,孩子心里都烦透了。学习任务增大了,学习时间延长了,可是学习的知识量一点也没有增加,每天都是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劳动”。
这种学习和练习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书面作业训练的学习方式,自然会减少孩子从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凭空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所以,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作出决定:我女儿不写作业,尤其不写那些重复性、机械性的,纯体力劳动的作业。
于是,找老师“谈判”,找校长“沟通”,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我终于为依依争得了“作业缩水”的“特权”:只要作业是孩子已经掌握的内容,那么她就可以不写。而且我向校长和老师保证,孩子不做作业考试决不扯班级后腿,考试不低于班级的平均分。
结果,原来依依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不写作业后直线上升,从中上跃居前10、前5、前3,直至考取全班第一,而后跳级。所以,不是作业越多孩子就学习越好,作业多和学习好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