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溺爱有加,但也不乏由于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家长。其实,用“不管不顾”这个词,不是十分恰当,这样说一些家长也不认同,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孩子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时忙不开,有事我不能去我派人也要去……”
如此说来,还真有点“冤枉”了这些家长。但是,东子想提请家长们注意的是:给了钱派了人,就算尽到为人父母之责了吗?钱既不是爹也不等同于妈,所以作为家长,要时常换位想想。
写到这,让我想起郭冬临曾演过一个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来家访的孩子老师说:“你也许不认识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临说:“没关系,老的我也不认识。”老师说:“我看你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了。”郭冬临说:“陪孩子?多花点时间?你说的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户主啊,我有事业……陪孩子,谁不想呀?可厂长谁陪呀?不陪厂长,谁给发工资?没有工资,怎么养活这个孩子……”
而小品中孩子的那一席话,也道出了孩子们对忽略了自己的家长的责怨:“你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时间是件奇妙的东西,既可以创造无尽的金钱,又可以创造无价的亲情,但却不能同时拥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当我们做孩子时,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我们则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辞地辩解,孩子不懂事,我得为他们负责,并像自己的父母想当年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做父母的,不妨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对孩子的很多费解的事,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大量资料显示,与父母亲情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当父母之爱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会患上“缺爱饥渴症”。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为了摆脱内心的孤寂与痛苦,青春期时,他们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父母爱孩子就是为孩子多赚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学习。如果说有空,很多家长下了班就是在外打麻将,也不愿意陪孩子玩,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活动。
其实,孩子的生活和活动中是不能缺少父母身影的,父母应该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孩子,并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是家庭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再多的钱也替代不了父母亲情,有父母相伴,孩子才能幸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