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笔记 |
我出生在乡下一个大家族里,亲兄弟7个,叔伯兄弟姐妹23个,表兄弟姐妹也有16个,这还不算那些远亲。在这些兄弟姐妹当中,我是年龄较小的一个,我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有六七十个,加上嫂子、姐夫和孙辈的,这个亲友团有200多人(这还不包括孩子妈妈那头的),这些人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广东、陕西等地,80%生活在乡下我的老家。
我在外飘荡20多年,这几年回到家乡的省会城市长春定居,长春离我的乡下老家只有 160公里,公路、铁路交通都很便利,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为了回报亲人多年来对我帮助,回馈养育我的故土亲人,我不时的邀请他们来城里的家中做客。
来家中次数最多的,当然是我的父母,每年在气候适宜的时候,我都接他们来长春小住一个月。所以,所有亲人中,孩子和爷爷奶奶最亲。以至于她爷爷去世时,她是所有孙辈中哭得最伤心的一个。
2009年清明节,依依去乡下上坟回来,在日记中写道:“我和七大爷(伯父)在十一大爷的陪伴下,带着各种祭品和冥币步行一公里,顶着大风来到位于村东北角荒地里的范家墓地。长眠在这里的祖辈,我只认识去年刚逝去的爷爷。在大风的极力吹鼓下,树叶与它一起合奏了一支凄凉的曲子,在这种悲伤的环境中,我望着爷爷尚未落尘、布满花圈的墓,泪水迷离了我的双眼。因为爷爷在世时,很疼爱我,我和爷爷的感情很深。可能是小时候不是很懂事,面对死去的亲人没有悲伤的感觉,可是这一次,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与死的距离,因为我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疼我爱我的爷爷了……”
在我的热情邀请下,这几年里,每个月都有一两波亲戚来访,依依这个小主人热情好客,虽然我的亲人80%来自乡下,都是一些质朴的农民,但是孩子从来都没有慢待过谁。来了老人她给端茶倒水,来了孩子就拿出最好的玩具和他们一切玩耍。
这拨亲戚刚走,依依就盼着下一拨亲戚来:“爸爸,咱家哈时候还来亲戚呀。”一听说有亲戚来,孩子高兴的直蹦:“又来亲戚了,又来亲戚了。”还总是要和我一起到车站接人。
除了在家中与亲人交往之外,我还经常带孩子回乡下老家,所以孩子和老家的亲人都很亲。最亲的就是与她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说来这其中还有些小笑话呢。
我二哥的大孙女春枫比依依小半岁,每次孩子跟我回乡下老家,她都和小侄女玩耍。乡下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游戏,小侄女的小伙伴就都成了依依的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小侄女是依依再亲不过的人了。
小的时候,孩子还弄不明白什么辈分,听大人教春枫叫依依小姑很不习惯。依依想:她和我差不多大,应该叫我姐姐才对呀。我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成为“姑姑”呢?“姑姑”该是阿姨才能当的呀!尽管我给她解释了很多遍,可孩子还是搞不明白。
那时候依依总反对春枫叫她小姑,就对她说:“现在叫姐姐,等我长大了再叫小姑吧。”春枫一想也是,都差不多大,干吗要叫姑姑呀,大人才叫姑姑呢。可是,后来这一称呼被奶奶知道了,奶奶就给她俩讲道理:“你(春枫)爷爷和她(依依)爸爸都是我的儿子,你(春枫)爸是你小姑的哥哥,你怎么可以叫姐姐呢?这不乱套了吗”。后来在爷爷、奶奶及众长辈亲友的劝说下,似懂非懂的两个小伙伴才无奈的更改了称呼。
后来,比依依小一岁的外甥(大哥的外孙子)来家里,一声声“小姨、小姨”的叫着,依依就不再觉得生了,而是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但是不管是在乡下和大侄女在一起,还是和来家里的大外甥在一起,他们首先是同龄伙伴、好朋友,其次才是有辈分之分的亲人。
我在外生活28年,回老家的次数有80多次,即便是在海口、重庆、西安和杭州工作时,每年也至少回家一次,在长春工作期间,几乎隔一个月我就跑回去看看父老乡亲。有时我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带孩子回乡下看望父母和亲人。所以,依依对爷爷奶奶和众亲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前段时间,我四嫂(叔伯嫂子)去世了,依依得知很悲伤,她和我回忆起,她和小春放(四嫂的孙子)在他家玩耍时,四娘对她的好,孩子说等过年时我们再回老家,要到墓地去祭奠一下她的四娘。
就这样,亲情和乡情成了连接亲人的纽带,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孩子和亲人之间流淌……
我时常告诉孩子,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看不起农村和农村人,因为城里虽然有我们的梦想,但农村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祖宗。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我们的根都在故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