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江 仓 城 老 街
大仓桥位于松江老城城西,是一座高 10 余米,跨度
50 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
原名永丰桥,因桥南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
1 月 24 日下午起上海下雪,直至 26
日早晨,随后约两三天,市区厚厚的的积雪基本全部融化。2 月 2
日上午我到达松江仓城,发现仓城不少建筑的北面及背阴处依然还有残雪。
大仓桥南侧的秀南街是一条老街,这条街上的许多明清建筑为保护建筑。
杜氏宅,秀南街 111
号(
清末、民国初 )。
侯氏宅,秀南街 112、114
号( 清朝晚期
)。
秀南街
沈氏五宅,秀南街
72、74、104、106、108 号( 清朝晚期 )。
河埠
门楼为西式。
仓城曾有“小仓桥”,此石柱原是小仓桥上的。
沈氏二宅,秀南街 72、74
号(
清末、民国初 )。
沈氏小姐楼
秀南街防空洞( 20 世纪中后期
),已废。
地面建筑像极了上海地铁的出入口。
吴顺福宅,秀南街 73
号( 民国
)。
石库门,少见。
老藤,枝干虬劲。
河埠
顾氏宅,秀南街 68
号(
清末、民国初 )。
韩氏宅,秀南街 55
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
河埠
大户人家前有秀南街、后有市河码头。
三尺巷
左侧主人陈氏经商,右侧主人沈氏为官。论土豪、论有钱,陈氏家族并不输于沈氏家族,至少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但沈氏宅的墙角石柱高
2.0 米,陈氏宅的墙角石柱最高也不得超过 1.8
米,形体上也苗条一些。就是这么美其名曰“讲规矩”的,不得僭越,陈氏再憋屈再窝火也得忍着。
沈氏宅,秀南街 50、52 号(
清末 )。
杜氏宅,秀南街 42 号(
民国 )。
葛氏走马楼,秀南街 36 号(
清代晚期 )。
汪氏宅,秀南街 29 号(
清代晚期 )。
陆氏宅,秀南街 29 号(
清代晚期 )。
特别鸣谢 ——
那天我从大仓桥上下来,在秀南街上寻寻觅觅,邂逅了上图中的先生。
先生见我像个游人,热情地主动给我当秀南街的全程导游。
先生家住秀南街,生于斯长于斯,对秀南街的前世今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不仅给我引路、讲解,还与街坊邻居打招呼,让我见了尼姑庵、沈氏二宅等内部(
现为住家私宅 )。
我与先生萍水相逢、素昧平生,那天虽寒冷异常,然先生的热情使我心中一直热乎乎的,双方相谈甚欢。
真心感谢先生!衷心祝福先生好人一生平安!
市河
秀南街东头的“年丰人寿桥”。
松江中山西路
杜氏雕花楼原为当地名绅杜岭梅的住宅。据杜氏后裔回忆,此楼建造于清代嘉庆年间。
四棣三进庭院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均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松江地区绝无仅有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
松江中山西路
灌顶禅院座落于大仓桥西南桥堍,市河南岸,又称“水次仓关帝庙”。该庙始建于明天启二年(
1622 ),迄今已有近 400
年的历史。
禅院内既供奉关公神像,也供奉观音等神像,为佛道合一的寺庙,也是上海地区为数不多的明代古迹之一。
孟姜亭
青石有情怜弱女
初名“安龙桥”,始建于宋代。
三孔石拱桥,高 8.0 米,宽 5.0 米,长
30.0 米。拱券部分用青石砌成,桥面及阶栏杆则用花岗石。东面桥拱上有清同治年间镌刻的“云间第一桥”。
“云间”,松江古称之一。
写于 2018.3.5
今日“惊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