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月冬雪两轴画——《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2015-07-27 16:40:53)
标签:

教育

分类: 导学案

秋月冬雪两轴画——《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文眼概括文章。

2.创意美读,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情感。

3.品析鉴赏,理解文章的美妙之处。

【课前活动】

记承天寺夜游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9.我的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困惑的问题)

 

《湖心亭看雪》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             (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3)大

大喜(         )                    三大白(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0.我的问题

 

 

【课中活动】

活动一:从两个题目中找出两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

学生交流

活动二:朗读、品味

记承天寺夜游

1.       有味的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音节拉长,渗透情感。

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语速慢,语调低。

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快乐、惬意。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贬谪之痛。

2.       有味的赏析:

字词之美:我觉得        (字或词)用的好,因为                              

句子之美:月色

结构之美:分段并说明理由

描写手法之美:

表达方式之美:

情感之美:

 

 

湖心亭看雪

1、  品读

一读:找出文中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

二读:找出文中形象的概括了张岱的形象的词语。

三读:找出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特别之处。

2、  赏析

(1)       品词语

以“我认为        (字或词)用的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用得好,生动的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然难辨的景象。

 

(2)       品美句

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雾凇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雾光水汽弥漫的景象。

 

(3)       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句式说话。

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能力提升】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人的悲剧》

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后记】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C

湖心亭看雪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2.(1)消失  (2)这  (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    (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    (8)焉得:哪能。更:还  

(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 

(10) 痴迷   (11)是:判断动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    酒杯  (2)我    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     跟“小”相对(4)这,代词     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    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  

(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附:

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会: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