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古代名人是如何教子的
标签:
转载 |
《三字经》有言,子不教,父子过。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庭教育,对教授子女是颇为重视和用心的。一些历史名人,在培养子女上,留下来不少佳话。
颁令施教
曹操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为此他还特地颁布了一个《诸儿令》,其大意是“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一定用他。我不但对臣属没有偏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想有任何偏袒。”
刻铭训儿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对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别出心裁。他的长子苏迈要去地方当官。苏轼送砚台一方与他,上面手刻砚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看后,当即表示定不负父示,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官。
立碑传教
宋代包拯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包拯对清廉极为重视,对人、对己、对家庭都要求极严,认为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墙壁前面。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临终示儿
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教育儿女树立爱国报国之志。这首诗可谓流传千古。
字条训子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送去,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赋词示教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明,不少名门望族纷纷前来求亲,他都不答应,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中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睢声,常在春风中。”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如今,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宝贝,生怕磕着碰着了受委屈了,有些教育问题甚至出现扭曲。看看这些古人教育子女的事例,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去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