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徐志摩的诗情与爱情

标签:
转载 |
徐志摩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诗人,不是对于他的诗,而于对于他的情。我们却觉得于他那样的诗人,如果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情,或许断然写不出那样流芳于世的情诗。
有人说,徐志摩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他的诗清新美妙,通俗易懂。那些如《偶然》如《再别康桥》……多少年后,仍在人们口中,甚至心中。
也有人说,从传统道德角度,徐志摩是一个不尽人道、夫道、父道的人。
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和以前读过的关于徐志摩的资料大致无二。一直以来,虽无诗兴诗情诗才,却对徐志摩那种对爱情的追求理解多于排斥。一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过感情和爱情,于发妻张幼仪他是过份了些,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也有过一段比较温情的生活。只是自见到随父去英伦求学的林徽因后,他的道德底线彻底颠覆。为了林徽因他痴傻过疯狂过,可是,从根本上说,林徽因不是写诗的,她是学建筑的,她更懂得取舍,几首情诗虽然也能打动她,但绝不可能撼动她待嫁的心。聪慧如此的她,却总是和徐志摩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人间四月天》里,刘若英演的幼仪,是真的好。她将张幼仪的顺从、无奈演到恰到好处,不温不火,面对徐志摩,张幼仪已说不出到底是爱情还是亲情,她已当他乃至徐家人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了。而周迅演的林徽因感觉次了些,好多地方都是眼泪在告诉观众什么,给人感觉的似乎暧昧了些。最有看点的只是后期病榻上见到张幼仪的那一幕,而刘若英饰的张幼仪在那幕中一点也没输给她,那只慢慢伸出的手,那眼中的一滴泪,在林徽因那句“请原谅我,那年在康桥”悄然滑过时,包含了多少的欲语还休。
陆小曼,这个女人也是一个让人无法说清的女人。为情,她可以飞蛾扑火,为情,她愿意奋不顾身,为情,她可以抛弃一切。较之林徽因,她除了敢作敢为,她更不计后果。其实,她真的能算一个比较单纯和纯粹的女人,她除了要享乐,还要浪漫,她的军官丈夫王庚满足了她的享乐,但满足不了她要的浪漫。要说,三个女人中,窃以为她是最傻最蠢的一个,她的丈夫王庚是一个优秀的军人,无论是事业还是外表,都堪称当今高富帅,而且还那么包容她的种种不是。她是典型的全职太太,除了想着怎样花钱外,她无需动任何脑筋,可是,在徐志摩那里,她沦陷了。移情倒也算了,还要死要活和王庚离婚再嫁徐志摩。也难怪她的父母都有万般不舍。等到嫁了以后,又不好好珍惜,哎,这样的女人就是妖孽降身不得安生。以致志摩不得四处兼职补贴家用,就这样,还到处被追债。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有梁公的在婚宴上的证婚词成为传世之谈。“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有意思的是,张幼仪对陆小曼成为徐志摩的妻子一点不嫉妒,倒是为了林徽因而拼命离婚的徐志摩终没和林走到一起,一直是张幼仪心中的不解之结。从这点看,张幼仪这个女人真是了不起,她做到了从容和淡定,她做到了忍辱和负重。这个女人也确实不简单,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服装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而且在50岁那年终于得到一个一生中爱她的男人,也算晚年幸福了。她活到了88岁,或许是苍天对她的眷顾吧。
且看那些诗,《偶然》、《雪花的快乐》、《裴冷翠一夜》、《沙扬娜拉》……那个崇拜诗歌的年代,及至诗歌难立足的当今,这些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凭诗才打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