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三角形边的关系》精彩课堂实录
(2011-11-24 21:10: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潘小明老师《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了我们以强大的思维冲击。开始上课前,潘老师放了一段他以前上这节课的录象,并且讲解了他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本节课是在以前上课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整节课潘老师都是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巧妙的融于学生的操作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得出规律。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整节课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实践、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精彩课堂实录〗
师:课前老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你们知道发两根小棒干什么?
生:因为课题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以为会发3根小棒,可发了2根,我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生:可能是摆角用的。
师:是让大家摆三角形用的。
生:2根怎么摆呢?
师:让大家做一件事情,现有2根小棒,一根长5厘米,另一根长3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有几种配法?在纸上画出需要的长度的线段,然后用2根小棒上去试一试,围一围。
[评:从原来直接给学生小棒围三角形,到现在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需要一根怎样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从原来的盲目操作变成现在的有目的活动。]
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交流想法。
汇报交流:
生:配上6厘米的(其他学生也说出配上4厘米、2厘米、7厘米、8厘米、3厘米等等)
生:还有1厘米、0.5厘米,还有更小的。
生:0.5厘米不行,5厘米和3厘米相差2厘米,0.5厘米怎么可能,我希望他摆给我看。
[评: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中出现了争论。潘老师就让认为用0.5厘米也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进行了操作,让其他学生去看这个学生围,让学生在争辩——再操作中自己发现0.5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操作的体验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潘老师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师:上面这些答案中,哪些能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说的时候最好能说说道理。
[评:让学生再一次用语言来汇报刚才的活动结果,并说出道理,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悟,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中的差距,能让学生在回答中都明确了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师:肯定行的把它勾出来。
生:2厘米—8厘米都可以。
师:1厘米(学生齐说不可以)0.5厘米(学生齐说不可以)
(电脑验证:当三根小棒是5厘米、3厘米、1厘米时,用3厘米和1厘米的小棒放在5厘米小棒的两端,然后慢慢向下围,直到两根小棒与5厘米的小棒重合,两头都没有围上,并且相差1厘米。)
师:1厘米不行,0.5厘米行不行?空开多少?1.8厘米呢?1.9厘米呢?2厘米呢?(这时学生中有了争论,对于行和不行争辩了起来。)
师:认为2厘米行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认为不行的举手(3位学生举了手)
师:来个少数服从多数,行吗?不是选少先代表,我们这里的知识是科学,就看谁能说服谁。我们就请两位代表来说一说。
师:两位学生的意见就是3+2=5,够得着,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不是,用3厘米折一个角,2厘米折一个角。
师:什么时候才能合拢?能不能合起来,合起来的点在哪儿?
(学生上台点)
师:平了,这个图形还叫三角形吗?(电脑操作演示)
师:2厘米不行,排除了,还有谁也要排除?
生:8厘米。
师:为什么8厘米不行?
生:行,我摆过了。
师:这个道理和2厘米是一样的,所以8厘米行不行?(不行)哪些是行的?
生:3厘米—7厘米
师:5种行的,是不是只有5种?
生:加上小数就有无数种,2.1、2.2、……、2.9。
师:2.01行不行,2.001行不行?只要比2(大)9行不行?(不行)
生:要比8小。
师:大于2小于8,这个范围都可以。
师:一根7厘米,一根5厘米,再配一根几厘米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大于2厘米,小于12厘米。
师:换成一根11厘米,一根6厘米,再配多长的小棒?不能太短,太短不行,也不能太长。
生:大于5厘米,小于17厘米。
师:再来一根8厘米,还有一根仍然8厘米,再配一根(学生一起说了出来:大于0厘米,小于16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在能搭成三角形的下面打勾,能的用手势勾表示,不能的用手势叉表示。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
生:1+2=3不行。
2厘米
4厘米
3厘米
(
生:2+3大于4,所以行。
师:他说2+3大于4,所以行。同意吗?谁不同意?
生:只要大于就行了。
生:就说这道题,2+3大于4,2+4大于3、3+4大于2
师:为什么不把这三种情况都说出来,为什么只说这一个就行了?(这时没有学生回答)
师:两条短边相加就行了,长的加短的肯定大于另一条短的,还要考虑吗?
师:再看下面的问题。
(有三条线段,其中的两条线段大于第三条,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的判断各不相同)
师:谁能说不一定。
生:一定不能,如果是1、7、3,其中1+7大于3,能吗?
师:其中不行,那换种说法,怎么改?
生:两条较短的大于较长的。
生:其中任意两条线段和大于另一条。
师:任意什么意思?
生:随便两条。
师:在已经是三角形中,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时间关系,潘老师没有再上下去)
[评:在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刚开始只给出两条边的长度:5厘米、3厘米,而第三条边的长度则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交流等形式去探索它的长度范围。最初学生得出的长度范围是2≤?≤8,后来老师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第三边的长度最短必须大于2厘米,最长必须小于8厘米,从而得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是2<?<8。然后又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体会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由此得以突破。
尽管这堂课最终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上下去,让我稍觉遗憾,但潘老师给我们展现的课堂依然让我觉得沉醉。潘老师的敢于挑战、敢于探索,让我深深的领略到特级教师的风采,特级教师的素质,我听了以后深受感悟和启发。
首先,在课堂中,潘老师赋予学生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孩子们相互辩论的声音。例如,课堂中当有学生还是认为1厘米也能去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去否定,也没有直接去用课件展示,而是让那位学生再围给其他同学看,让那位学生在再操作中达到自我否定。整堂课下来,教师丝毫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围三角形,不断的争辩、修正,直至最终发现结论。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数学思想必定会得到极好的发展。
其次,就是潘老师的敢于挑战。他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程式化的模式。对于教材,潘老师就从学生角度进行了思考,虽然原有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操作,教学也是比较顺利,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了思维上的锻炼。直接给学生小棒围三角形,他们能够在围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但对于给出的小棒,学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需要的是这些小棒,而不是其它。这样,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的操作是被动的,只是在老师的一个一个指令下进行了活动,学生数学思维无法得到培养。而潘老师的设计,看似把课堂复杂化了,但更多的活动,更开放的设计,更体现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后一篇: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