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燕兵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科技吗?你真的需要随时随地带着手机,唯恐人们不能找到吗?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只是手机,而非要在手机上听音乐,拍照片,看电影呢?我们真的需要事事求助百度、知乎吗?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晨跑的习惯。他晨跑的时候从来不听音乐。
他的解释是戴着耳机很难专心听音乐,听完后总觉得耳圈有异物,不舒服。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ipod的设计,但他不会买,宁愿安静坐在家中,泡壶茶,听音响里传出的音乐。他多年来一直用一款诺基亚手机,型号不明,外形功能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信号不错,够牢固。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一个星期上一次网,一次只上10分钟,目的极简单,只是查一下有没有邮件。他从来不在网上看新闻,更愿意翻阅报纸,质朴的新闻纸散发的油墨香味令他迷恋。他不来不用电脑写字,每次面对电脑,只觉一片茫然,敲击键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维变化。他习惯书写,看着思绪变成白纸黑字从笔端流溢出来,是很美好的感觉。
10多年前,正值《PC
World》创刊20周年,编辑们突发奇想,20年过去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于是,他们给斯科特·斯潘泊尔(Scott
Spanbauer),一个为《PC World》写了20年技术专栏的记者派了一项特别任务——20天内不用计算机。
他用计算机打印了联系表和日程表,给所有朋友发了信,说20天内不收E-mail。然后,他关掉了家中三台计算机,把心爱的索尼笔记本锁进保险箱。虽然杂志社掏钱让他远离电脑,享受生活,但他心里不无担心:没有计算机,没有Word,没有E-mail,没有Google的日子,会不会是一场噩梦?
他从仓库里找出了10多年没用的、落满了灰尘的打字机,开始了80年代的生活。打字居然没有生疏,一个半小时打了3页文字,但如果用Word,半小时就够了。多年没用的CD机和镭射唱片重新回到了客厅,他开始反省平时下载了太多的劣质音乐。
最想念的仍是Google,以前连做碗玉米浓汤都要求教Google,但现在查个单词还要搬出厚厚的牛津字典。Google已经深入思维,不能搜索的日子好像突然失去了某种屏障,心里惘惘的,但转念一想,少知道一点知识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的儿子既不能玩《职业滑板3》游戏,也不能在网上看滑板视频,只好自己带上滑板出门了。楼下的信箱里还破天荒躺着一个朋友手写来的信件,“那个实验,玩玩就好,别当真了”。
20天后,实验结束,斯科特·斯潘泊尔重回21世纪。当他兴冲冲的从保险箱中捧出笔记本电脑,看到邮箱里堆积了2000多封邮件时,却没有丝毫兴奋的感觉,那里真正重要的只有两封邮件,还有1571封是万恶的垃圾邮件。他重新用回Word,发E-mail,看新闻,但回想那20个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日子,生活似乎也并没有缺少什么。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技术不断加快生活的节奏,你要做更多的工作,消费更多的娱乐和信息,只是因为你能够,而不是因为你需要。
或自愿或被迫,现代人多少都做了“数码败家子”。花花绿绿的电子消费品,从笔记本、数码相机,到PDA、iPod、MP4、PSP、NDS、XBOX,个个都戴着“不可或缺”的帽子,堂而皇之地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恨不得霸占住我们全身上下每一处有知觉的细胞。历史证明,文化的反思总是跟不上技术的革新。上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如核武器、电视,直到60年代才有人反思它们种下的恶果。同样,如今流行开来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也要到十年后,人们才开始看到这些技术带来的文化和社会突变。
“拜技术教”一旦走火入魔,会让人心生恐惧,所以有人干脆退回到旧的生活方式里去,原来那么多旧技术都是可留恋的。胶片、留声机、机械表,它们的质感、坚固和手工感都是数字替代品所没有的。留声机里播出来的音乐比iPod耳机中的音乐要温暖,再高级的数码相机也难以捕捉到女孩子眼中一闪而过的流光,秒钟轻轻划过旧钟表的表面,仿佛能比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更好的捕捉时间的本质。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科技吗?你真的需要随时随地带着手机,唯恐人们不能找到吗?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只是手机,而非要在手机上听音乐,拍照片,看电影呢?我们真的需要事事求助百度、知乎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