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慢慢过年都没什么“年味”了,一起来看看凡人们过的有“年味”的年吧!
@JunoYeung
以前外公在的时候,我全家和4个姨妈全家基本都会聚集在外公家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
外公浙江人,成年便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建国后在企业退休,会做很多好吃的天南海北的菜。记得每年我最喜欢的时候就是跟着外公后面看他做八宝饭,他做的八宝饭猪油浓厚,用料丰富,我还可以跟着偷吃葡萄干,金桔丝这些食材。然后大家一起开心的包饺子。
除夕的夜晚,外公要求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暖暖的火炉打牌看春晚。
12点的时候,大人小孩全部出动出去放鞭炮。我记得当时我们一整个大区,都会弥漫着浓浓的烟花味。
后来,外公去世了,很难再有这样的年。
@刘石舟
童年在晋陕交接的一个小县城度过,县城小而闭塞,民风淳朴。因为县城小,人和人之间特别亲近,走街上大家凭长相就能判断出你是谁家的孙子你爸爸家里老几。也因为闭塞,很多老旧的习俗也因此能流传下来。
那时父亲这一辈还没有分家,三兄弟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热闹得很。那时过年也不止过春节,广义的年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马爷上天,报告家里一年的情况,因为担心他说坏话,便需要供奉麻糖把他嘴黏上。那时的麻糖是由奶奶做的,具体过程很麻烦我无心知晓,只惦记吃最后的成品,案板上切成条或者揉成团儿,裹上芝麻和粉面防黏,端到院子里冻一宿就变成硬邦邦的麻糖。临出门儿兜里揣几块儿,一边顶着冷风滑冰一边费劲地嚼,自家做的麻糖甜度一般但是格外黏,很多换牙期小孩儿的槽牙就是嚼麻糖黏掉的。
@马前卒
一年不买衣服;每月吃一次肉,除夏秋外不吃水果;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和亲友写信联系;不看任何娱乐节目;每周只休一天,还要早起做家务。然后过年你会发现穿新衣服很开心,敞开吃鱼肉果蔬很幸福,亲友团聚好热情,春节晚会真精彩,假期睡懒觉超级舒服。这就是过去的“年味”。
@Justin Lee
我觉得大家要的年味,是妈妈买的新衣服、爸爸给的新玩具,还有长辈的压岁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或者是和小伙伴放着鞭炮到处跑、和家人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其乐融融的气氛。
其实年味还在,只是不在你身上了。你看你的侄子外甥女,不正在享受这一切吗?
而你,成了那个要给孩子准备新衣的妈妈,成了要给孩子准备玩具的爸爸,成了要给孩子准备压岁钱的长辈。你的小伙伴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你们没有了可以在新年一起做的、像放鞭炮一样让你可以全心投入的事情,只能坐一起打打麻将吃吃饭。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还能和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但很多出门在外一年回家一次的人,再也回不去了,成了那个家的局外人,亲情还在,但已无法完全融入。运气更不好还要被逼婚、反复面对三姑六婆这样那样的盘问。这样的你,自然觉得年味难寻。
不用纠结年味在哪里,因为年味一直都在,而且你一直都在年味里,只是儿时你是年味的主角,现在你是营造年味的配角。
@白yl
北方人,家里在一五六线城市,奶奶姥姥家在附近的县城,太姥家在农村。小时候过年都是正月二十九在家和爸妈买一堆零食看辽视春晚,第二天三十儿早上一家三口贴完春联放挂鞭炮后去奶奶家。爷爷擅长做菜奶奶擅长焖饭,加上老姑家三口,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完年夜饭包饺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跟爷爷奶奶拜完年,收完压岁钱后和姥姥姥爷大舅大舅妈表姐二舅二舅妈表妹一起做三轮车前往太姥家,一大家子人就一起过年。门口姥爷年轻时种的大柳树,院子里嗷嗷叫的毛,几只散步的鸡鸭!
写不下去了,我想哭会儿。
@Yike
二十多快三十年前,那时刚有春晚,我也刚记事。除夕夜,全家人一起看。快要到零点的时候,爸爸会爬上老家楼顶,说:待会倒计时敲钟的时候,你就喊爸爸,爸爸就放鞭炮。我既紧张,又兴奋。喊完“爸爸,放!”
我就被淹没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
过一两年,我会自己放魔术弹了,有一次点燃半天没有反应,我就绕到前面去朝筒里看,被爸爸一把拉过来,狠狠地骂了一顿。
高中时,我跟爸爸一样,是春晚的忠实观众。过年那几天,我的职责是每天把红红的灯笼点亮。初一跟父母一起,享受家乡的温旬阳光。
到大学,觉得春晚又俗气,又脑残,一边看春晚一边跟爸爸斗嘴,说这不好,那不好。后来干脆不看电视,跟同学玩游戏。
工作了,有了小孩,又会一家人看春晚了。无论节目再不讨我喜欢,我觉得只要父母喜欢就好。
上一个春节,父亲在病中。一直陪着他看完敲钟。等我洗脸刷完牙,看到他还一个人站在电视前,不肯去睡。
去年爸爸不在了,今年这个春节是我有生以来第一个没有跟父亲一起过的春节。心里唤起很多关于他的温暖的记忆。
这些温暖的记忆就是我的年味儿。这么多年,因为不同的原因搬过好多次家,可是只要家人在,我就觉得年味儿在。
今年春节,虽然爸爸不在,可是我也挂上灯笼。我想,等明年小孩大一些,我也会让她大声喊,爸爸,敲钟啦,放!
我就点燃一串鞭炮,鞭炮声里,就是给她的年味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