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

(2012-10-08 20:03:57)
标签:

松花江

天涯咫尺

bp机

摩托罗拉

话费

分类: 王婆卖瓜

      请允许老王我卖会儿瓜先:  本文回顾了联系方式随着时代嘀发展而变化,以点带面嘀反映了近三十年的社会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灰常适合十八大用文,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欢迎编辑老师和各位朋友选稿荐稿。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
                                            文、柳下听风
       小时候,我家的信件比较多。大姨因工作分配去了东北,好几年才回来一次,我妈作为留守的姊妹里学问最高的人,义不容辞的搭起了和大姨沟通的桥梁:写信。
       每个月,信件从松花江畔飞到我家,老妈看完后带到姥姥家、舅舅家、小姨家转个圈,传达信件精神,顺便带回最时鲜的消息。晚上忙完家务,老妈便伏在煤油灯微弱的光线下给大姨回信,开头永远是“大姐:见字如面,……”把对大姨的挂念和老家的信息一一倾注在纸上,等第二天寄出去。一张张带着手写温度的信纸,成了我妈维系远方亲人的感情纽带。
       我上二年级时,回信成了我的专利,我用虫爬一样歪扭的字迹把老妈的口述记录在案,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那时供电稳定了,家里几乎不再停电,我感觉坐在明亮的灯光下给常给我寄衣服、糖果的大姨写信简直是种享受。
       初三时,家里装上了固定电话,而身在大都市的大姨家装的更早些。电话装好的那天,老妈拿着写有大姨电话号码的纸拨号,因为太激动,好几次按不到正确的键上。接通后,老妈和大姨一气聊了好半天,直到我爸从旁小声说:“话费、话费……”那时候话费贵,聊久了难免肉疼钱包。那根信号不太稳定、时常免费奉送吱吱的电流声、偶而会串线的电话线承担起亲情传递的重任。
       那时打电话就怕没人接,90年代流行的BP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人群中,谁身上要响起“嘀嘀,嘀嘀——”的声音是很时髦、很让人侧目的事情。老妈买了一个,不论她走到哪里,大姨随时都能呼她,而住校的我若有事,老妈也可以一呼即应。一部小小的汉显BP机成全了我妈对亲人随时随地的关爱。
       当我还在眼羡BP机时,一些人腰里已经揣上了大哥大。“大哥大”,听名头就霸气,个头大、有份量,瘦人别腰里走路都得偏沉,拿手上时间长了手腕能酸掉。虽然经常需要贴墙趴地或移动式寻找信号,但拥有的人很“大哥大”,都骄傲的把它举到头顶:“喂,……有事您呼我,我回电话方便!”
       随着各种小巧精美的手机陆续上市,手拿大哥大倒成了土得掉渣的象征。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努力攒钱买了一台摩托罗拉的直板机,功能很简单,但打电话确实方便,信号也不错。后来,我把它淘汰下来给了我妈。这部旧手机跟了我妈好多年,跟大姨联系的任务它一直完成的非常好。
       再后来,家里买了电脑,老妈见我和朋友通过网络聊的热火朝天,还方便省钱,便让我教她上网。学会后,她常和大姨发短信约好上线,然后趴到电脑前,你一言我一语,打字虽慢,但亲情传输一点不耽误。老妈威武,还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使用摄像头,在视频里看大姨让她的小孙子叫奶奶,一呼一应,虽相隔数千里,但如同面对面,有声有色有表情,天涯竟如咫尺。
       对于我妈来说,从手写的信纸到网络视频,沟通方式不断地更新换代,而传递的脉脉亲情,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