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83ec5734c52ac47d40bb&690
http://s14/bmiddle/683ec5734c52ac6290aed&690
丛书简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十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编者简介:
周振鹤,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历史地理学,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将行政区划史研究延伸至断代的变迁,并进行政治地理研究。创新文化地理研究,开创历史语言地理与宗教地理研究,并倡建文化语言学概念,提倡语言接触研究方向。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出版史、新闻史方面有所涉猎。曾先后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爱尔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东洋文库,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和任教。
著有《西汉政区地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等十余种,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学术奖项。
http://s14/middle/683ec5734c529b9edb97d&690
新增两卷: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本卷依据《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唐会要》、《太平寰宇记》、《旧唐书》、《新唐书》等百余种文献,并充分吸取古代沿革地理和近现代唐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成果及文物考古资料,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及精心考证,展示了唐代各级行政(含监理)区划变迁的全过程以及变迁的细节。
本卷分三个部分。
上编以唐代正州县(经制州县)地区的行政区划建置为主要内容。绪言论述了唐代政区的发展变化概貌和层级划分,阐述了作者对道、都督府性质等有争议问题的观点。正文十六章分道详述跨高层及准跨高层政区(行台、大总管府、大都督府、道)、准高层政区(总管府、都督府、方镇)、统县政区(府、州、郡、军、镇守军)、县级政区(县、城、监)等各级政区(含侨置政区)的领属关系、名称由来、数量、沿革、治所变迁等,并概述了割据政权的疆域演变及政区沿革。
下编以唐代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建置为主要内容。绪言阐述了唐代羁縻地区可分为羁縻属国(藩属国)、羁縻政区、羁縻部落三种类型,羁縻政区可分为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个层级,它们都属于唐帝国疆域组成部分的观点,并论述了各级羁縻政区的设置与管理机制。正文十章分道详述羁縻县以上各级羁縻政区的建置沿革、领属关系、数量及治所,对藩属国的历史沿革情况亦予以概述。
附录有贞观、长安、天宝、元和、咸通五个时间断面的唐代全国行政区划(含羁縻地区)总图,以及各道州级以上政区沿革表,从横、纵两方面将政区沿革变化作了直观展示,还附有近五百种参考文献目录,便于读者查阅核对。
本卷以正文形式叙述各级政区的建置沿革情况,以近乎一半字数的注文注明资料出处,进行互勘,扼要阐明考证过程,并尽可能介绍与评价各家观点,极为翔实。
本卷以盛唐时期的天宝十三载行政建置为基本时代断面,对其前后曾置政区,均列为附目加以考述,并在各级政区概述中列有贞观、长安、元和、咸通四个时代的政区统计,以反映唐代各阶段的行政区划面貌。
本卷将唐代新置(含名称变更)政区的治所及其迁移后的新址,尽量精确到今乡镇一级,可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部分互为表里,并可供编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郭声波, 1959年生,四川泸州人。1989年12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暨南大学,任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编委。主要从事历史政区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的研究,主张以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考证唐宋羁縻府州地望,取得一定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唐帝国边疆。
先后主持“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唐宋羁縻府州研究”、“《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整理”、“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彝族历史地理研究”、“唐代地理志研究与新编”、“吐蕃王国行政圈层结构研究”、“羌族历史地理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四川历史农业地理》(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旧五代史地名族名索引》、《历代地理指掌图》(点校)、《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整理)、《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点校)等学术专著及古籍整理著作、工具书,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等丛书。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
目
录
撰作体例
上编 正州县地区
绪言
一、跨高层政区及准跨高层政区的演变
二、准高层政区的演变
三、统县政区的演变
四、县级政区的演变
第一章
京畿
京畿直属地区
第二章
关内道
第一节
关内道直属地区
第二节
延安郡(延州)都督府
第三节
安化郡(庆州)都督府
第四节
平凉郡(原州)都督府
第五节
灵武郡(灵州)都督府
第六节
朔方郡(夏州)都督府
第七节
榆林郡(胜州)都督府
第八节
安北都护府
第九节
单于都护府
第三章
河东道
第一节
河东道直属地区
第二节
上党郡(潞州)都督府
第三节
雁门郡(代州)都督府
第四章
河北道
第一节
范阳郡(幽州)都督府
第二节
河北道直属地区
第三节
柳城郡(营州)都督府
第四节
安东都护府
第五章
都畿
都畿直属地区
第六章
河南道
第一节
河南道直属地区
第二节
鲁郡(兖州)都督府
第七章
淮南道
第一节
广陵郡(扬州)都督府
第二节
淮南道直属地区
第三节
安陆郡(安州)都督府
第八章
江南东道
第一节
江南东道直属地区
第二节
会稽郡(越州)都督府
第三节
长乐郡(福州)都督府
第九章
江南西道
第一节
豫章
郡(洪州)都督府
第二节
长沙郡(潭州)都督府
第三节
江南西道直属地区
第十章
岭南道
第一节
南海郡(广州)都督府
第二节
普宁郡(容州)都督府
第三节
安南都护府
第四节
朗宁郡(邕州)都督府
第五节
始安郡(桂州)都督府
第十一章
黔中道
第一节
黔中郡(黔州)都督府
第二节
黔中道直属地区
第十二章
山南东道
第一节
山南东道直属地区
第二节
江陵郡都督府
第十三章
山南西道
第一节
汉中郡(梁州)都督府
第二节
山南西道直属地区
第十四章
剑南道
第一节
蜀郡(益州)都督府
第二节
剑南道直属地区
第三节
泸川郡(泸州)都督府
第四节
南溪郡(戎州)都督府
第五节 越巂郡(巂州)都督府
第六节
汉源郡(黎州)都督府
第七节
卢山郡(雅州)都督府
第八节
通化郡(茂州)都督府
第九节
交川郡(松州)都督府
第十节
保宁都护府
第十五章
陇右道
第一节
西平郡(鄯州)都督府
第二节
天水郡(秦州)都督府
第三节
临洮郡(洮州)都督府
第十六章
河西道
第一节
武威郡(凉州)都督府
第二节
晋昌郡(瓜州)都督府
第三节
交河郡(西州)都督府
第四节
安西都护府
第五节
北庭都护府
下编
羁縻地区
绪言
一、唐朝羁縻地区的类型与层级
二、唐朝羁縻政区的设置与管理
第一章
关内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延安郡(延州)都督府所领
第二节
安化郡(庆州)都督府所领
第三节
平凉郡(原州)都督府所领
第四节
灵武郡(灵州)都督府所领
第五节
朔方郡(夏州)都督府所领
附一
丰州都督府曾领
附二
胜州都督府曾领
附三
怀德郡都督府曾领
附四
安北都护府曾领
附五
单于都护府曾领
第二章
河东道羁縻地区
附一
代州都督府曾领
附二
河东节
度使曾领
第三章
河北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范阳郡(幽州)都督府所领
附
后营州都督府曾领
第二节
柳城郡(营州)都督府所领
第三节
安东都护府所领
附一
扶余都护府曾领
附二
藩属新罗国
第四节
押奚契丹两蕃渤海黑水等四府经略处置使所领
第四章
河南道羁縻地区
附一
兖州都督府曾领
附二
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曾领
附三
羁縻安东都护府曾领
第五章
岭南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始安郡(桂州)都督府所领
第二节
朗宁郡(邕州)都督府所领
第三节
安南都护府所领
附一
驩州都督府曾领
附二
峰州都督府曾领
附三
容州管内观察经略等使曾领
第六章
黔中道羁縻地区
黔中郡(黔州)都督府所领
附
充州都督府曾领
第七章
剑南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泸川郡(泸州)都督府所领
第二节
南溪郡(戎州)都督府所领
第三节
越巂郡(巂州)都督府所领
第四节
汉源郡(黎州)都督府所领
第五节
卢山郡(雅州)都督府所领
第六节
汶山郡(茂州)都督府所领
第七节
交川郡(松州)都督府所领
第八节
保宁都护府所领
附
云南郡(姚州)都督府曾领
第八章
山南西道羁縻地区
附山南西道节
度使曾领
第九章
陇右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天水郡(秦州)都督府所领
第二节
西平郡(鄯州)都督府所领
附一
洮州都督府曾领
附二
临州都督府曾领
附三
藩属吐谷浑国
第十章
河西道羁縻地区
第一节
武威郡(凉州)都督府所领
附
瓜州都督府曾领
第二节
北庭都护府所领
第三节
安西都护府所领
第四节
藩属吐火罗诸国
第五节
藩属昭武九姓诸国
第六节
藩属突骑施国
附
羁縻昆陵都护府曾领
第七节
藩属葛逻禄国
附录
一、唐代行政区划图
1.贞观十三年(639)唐朝行政与统治区划图
2.长安四年(704)武周行政与统治区划图
3.天宝十三载(754)唐朝行政与统治区划图
4.元和十五年(820)唐朝行政与统治区划图
5.咸通十四年(873)唐朝行政与统治区划图
二、唐代政区沿革表
1.唐天宝十三载正州县地区行政区划总表
2.唐天宝十三载羁縻地区总表
3.关内道、京畿府州沿革表
4.河东道府州沿革表
5.河北道府州沿革表
6.河南道、都畿府州沿革表
7.淮南道府州沿革表
8.江南道—江南东(江东)道府州沿革表
9.江南道—江南西(江西)道府州沿革表
10.岭南道东部府州沿革表
11.岭南道西部府州沿革表
12.江南道—黔中道府州沿革表
13.山南道—山南东(山东)道府州沿革表
14.山南道—山南西(山西)道府州沿革表
15.剑南道府州沿革表
16.陇右道—河西道府州沿革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本卷主要利用宋、辽、金、元四朝史书,辅以文集、方志及金石等考古材料,系统阐述了辽、金两代的地方行政建置,并对其疆域及行政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
全卷四编,前两编为辽代行政区划研究,后两编为金代政区研究。
第一编探讨了辽代疆域及政区制度。其中着重对辽代的道—路体制与州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辽代的高层区划是五京道与军事路、财政路并行的体制,五京道虽非辽代自始至终最重要的高层政区,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后两者的前身。此外,对州的种类划分作了全新的梳理,重点论述了方州形成的过程,并合路、州两级的研究,得出辽代政区是以四级制为主干的多种统辖模式并存的结论。第二编以道及军事路为纲,对辽代州、县建置沿革作了详尽的考述,并列出三个时间断面的政区设置情况,从而使辽代的政区在通代变迁的具体考证之外,更由几个时间上的剖面,配合地图,得到更直观的呈现。
第三编对金代疆域频繁变迁的状况与背景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推导出金代行政区划乃路、镇、州、县四级体制,同时对军事路的建置作了全面的探究。第四编以军事路为纲,对金代统县、县级政区作了具体考述,亦给出三个时间断面,使金代各个层级的政区得以展现其全貌。
本卷通过对辽、金两代行政区划沿革与相关政治制度的全面考述,力求给出两代政区制度的完整面貌及建置沿革的政治背景。因体例及研究便利的需要,本卷将辽、金两代分述,但笔者始终关注两个相承接的朝代之间制度、具体政区的延续性,力求体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作者简介:
余蔚,1974年出生,浙江宁波人。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及宋、辽、金政治史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历史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言
一、辽代政区之研究状况
二、关于辽代政区沿革史料之评判
三、辽代京府州县沿革考辨的疑难之处与处理手法
四、金代政区之研究状况
第一编
辽代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考述
第一章
辽代疆域
第二章
辽代政区五京制与高层政区
第一节
辽代的“复式”政区体制
第二节
五京之沿革
第三节
辽疆域的三种分区模式及五京道的意义
一、财政路
二、军事路
1.南京路
2.山北路—西京路
3.西南面
4.西北路
5.乌古敌烈路
6.东北路
7.黄龙府路
8.咸州路
9.东京路
10.南路
11.保州路
12.平州路
13.治安区——以辽西路为例
三、五京道——辽代的行政区和中央监察分区
四、辽诸种高层区划之综述
第三章
辽代州县制度
第一节
州的种类
第二节
隶宫州县
第三节
头下州军
第四节
方州
一、方州之始置
二、统县政区与县级政区的体系化
三、州之等第之完善
四、统县政区与县的遍置——政区分布格局的变迁及其战略意义
五、与方州相关的统辖关系
第五节
边防城
第六节
遥领虚封与辽代州军的虚实之辨
一、辽代遥领使职体系的发展及其与唐五代、宋制的关系
二、辽代遥领使职与州的等第的关系
第二编
辽代政区建置沿革考
凡例
第一章
上京道府州城县沿革
第二章
东京道府州军城县沿革
第三章
中京道府州城县沿革
第四章
南京道府州军县沿革
第五章
西京道府州县沿革
第六章
平州路州县沿革
第七章
西南面州军城沿革
第八章
西北路州城沿革
第九章
乌古敌烈路州城沿革
第十章
头下州
第一节
上京道境内
第二节
东京道境内
第三节
中京道境内
第四节
西京道境内
第五节
不知所在之州
第十一章
未知所属的府州军城县
第十二章
辽前、中、后期的政区
第一节
太宗大同元年(947)辽政区
第二节
圣宗太平十年(1030)辽政区
第三节
天祚天庆三年(1116)辽政区
第三编
金代疆域与制度
第一章
金代疆域变化及政区之出入置废
第一节
金初疆域的确立过程
一、太祖朝取辽境之过程
1.辽天庆四至六年:获取辽之东境
2.天辅元年至四年:经略上京道
3.天辅六年至七年:获辽全境
二、获取北宋北境之过程
1.天会三年至九年:取宋秦岭—淮河以北之地
2.天会九年至皇统二年:对河、淮之间的争夺与金南界的形成
三、金、夏关于西南路、麟府路以及“陕西北鄙”之争夺
第二节
皇统二年之疆域
第三节
金中期边地之得失
第四节
金境陷蒙之漫长过程
一、金蒙对华北之争夺
1.大安二年至贞祐二年:西北、西南路之沦陷
2.至宁元年至贞祐四年:陷西京路大部及中都路北部
3.兴定元年至元光二年:金失中都路南部及河北、河东
4.正大中的反攻及失败
5.兴定至正大间山东两路、大名府路之陷落
6.正大八年至天兴二年:灭金战役中河南、陕西之大部陷落
7.天兴三年之后:陕西陷落—全境陷落
二、大安以后的东北疆
1.贞祐二、三年:失咸平路、北京路、临潢府路、东北路、蒲裕路全境及东京路北部
2.兴定元年:失上京及隆安、曷懒、速频、胡里改、婆速路
3.正大三年:辽阳府以南至辽东半岛的陷落
4.金末东北疆失守次第之总结及原因探析
附
蒲鲜万奴东夏国疆域政区
三、金疆域陷蒙过程之特点及解释
第五节
金末与宋之战争及疆域之出入
第六节
金末西夏之扰边
第二章
金代政区制度:路、镇、州、县四级统辖体制
第一节
高层政区之一:路制概说
第二节
高层政区之二:金代的地方高层军事区划
一、北境路制之草创
1.金初“路”之缘起及性质之辨——关于万户路
2.都统路的生成及推广以及万户、都勃堇、都统、军帅、统军之关系
3.招讨司
二、进据中原时期对宋制与伪齐制度的吸收
三、海陵朝对全国高层军事区划的整饬
四、关于北境“节
度使路”的层级——对于金代“路下有路”说的质疑
五、定制之后军事路的种类与数量
六、大安以后总管府的淡出
第三节
高层政区之三:金各军事路沿革
一、上京路
二、隆州路
三、胡里改路
四、蒲裕路
五、速频路
六、曷懒路
七、咸平路
八、东京路
九、婆速路
十、北京路
十一、临潢府路
十二、东北路
十三、西南路
十四、西北路
十五、中都路
十六、河北东路
十七、河北西路
十八、大名府路
十九、西京路
二十、河东北路
二十一、河东南路
二十二、南京路
二十三、山东东路
二十四、山东西路
二十五、京兆府路
二十六、凤翔路
二十七、鄜延路
二十八、庆原路
二十九、临洮路
三十、(废)耶懒路
三十一、(废)南京路
三十二、(废)麟府路
三十三、(废)乌古迪烈路
三十四、(废)曷苏馆路
第四节
高层政区之四:转运司路
第五节
高层政区之五:提刑司、按察司路与地方监察制度
一、提刑司、按察司的变迁:大定二十九年至贞祐三年
1.建立提刑司的政治需要
2.提刑司之建立、隶属关系与建制
3.提刑司改按察司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4.按察司与转运司的合并
5.按察司的撤销及其政治背景
6.提刑司与按察司的职责
二、中央官员的地方监察工作:监察御史与其他特使
三、提刑司及按察司辖区、治所
1.九路提刑司辖区及治所
2.按察司辖区及治所
四、金制与宋制
第六节
金代的京、府、州、县制度
一、京制
二、统县政区
1.金前期的统县政区制度及其阶序的调整
2.统县政区的阶序与等第
3.遥领州、府
三、县及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辖区
第七节
跨高层地方军政机构:金初枢密院及行台尚书省
第八节
金后期地方军政机构:行省及其他军政区
一、行尚书省
二、行枢密院、行元帅府、总帅、经略司
三、宣抚司、安抚司、经略司
第九节
由割据而分封——封建九公
第四编
金代京府州县沿革
凡例
第一章
金代京府州县沿革(上)
第一节
上京路州县沿革
第二节
隆州路州县沿革
第三节
胡里改路州县沿革
第四节
蒲裕路州县沿革
第五节
咸平路州县沿革
第六节
东京路州县沿革
第七节
婆速路州县沿革
第八节
北京路州县沿革
第九节
临潢府路州县沿革
第十节
东北路州县沿革
第十一节
西南路州县沿革
第十二节
西北路州县沿革
第二章
金代京府州县沿革(中)
第一节
中都路州县沿革
第二节
河北东路州县沿革
第三节
河北西路州县沿革
第四节
大名府路州县沿革
第五节
西京路州县沿革
第六节
河东北路州县沿革
第七节
河东南路州县沿革
第三章
金代京府州县沿革(下)
第一节
南京路州县沿革
第二节
山东东路州县沿革
第三节
山东西路州县沿革
第四节
京兆府路州县沿革
第五节
凤翔路州县沿革
第六节
鄜延路州县沿革
第七节
庆原路州县沿革
第八节
临洮路州县沿革
第四章
金代政区断代
第一节
皇统三年政区
第二节
大定二十九年政区
第三节
泰和八年政区
第四节
关于全国政区数之变化的简单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购买地址:
京东:http://t.cn/zWiTpOA
当当:http://t.cn/zWiTYIs
亚马逊:http://t.cn/zWiTE4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