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2021-09-28 22:35:19)
标签:

历史

洛社

地名

江南古运河

书圣第宅

分类: 阳光潇莲

(前注:初访大运河畔洛社书圣宅第遐想,还有之一,此为之二)


穿越时空的不解情缘,多想与古人之灵再次相通。 2021620日,我终于有幸随着全国的散文作家们,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中国东晋书圣王羲之在无锡市惠山区的洛社故居。此地曾改建成开利寺,现已迁到。如今大门口的挂牌,就只有洛社初级中学了。

将近午时,我们五人同坐一辆商务车,开往六次产业特色小镇“尚田小镇。路过还没开放的“开利寺新址,自然是进不去,总有些遗憾 

一、根据甲骨文等古文字及其产生年代,初步推想“洛社地名的来源:

事件缘起,百度查得:洛社地名的最早记载,见于朱咸淳四年重修的《毗陵志》,可见在南宋时期就已有“洛社”这个地名了。其命名的由来,则无可考证。长期以来,本地流行着一种所谓六龙六蛇的传说,实属牵强附会,无稽之谈。但为了保存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创作,特录之如下据说,洛社原名六弄",以进行牲畜、农副产品集市贸易的6条弄堂(即当弄、桥弄、观载弄、石人弄、桃花弄、寺巷弄)而得名。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船经过这里,问随从人员所到何处,当他听说是"六弄"时,误以为是"六龙",就大发雷霆,认为"当今天下,只有我一条真龙,一个天子,哪有六龙? " 于是立即下了一道圣旨,改名为"六蛇"。但洛社人民没有遵奉封建统治者的旨意,却巧妙地借"六蛇"的谐音,称作"洛社"

连百度都讲“洛社”地名的“六龙”“六蛇”传说是牵强附会,倒是触发了我的某根神经。

 先看现代字典上的字之义,是水溜下之貌,交汇、交叉的水道网络,通,苞络无所不通也。带“洛”字的地名,似乎罗列得很全,但为啥找不到“洛社”之名?!(待网查字典后再发截图在此。)

 我又在电脑上网搜地图,原来开利寺新址就在红水滴1标注的“赤湖庙处(见图1。又注意到了地图的东南角,洛社大桥的右下方就是“洛社初级中学”,再局部放大,原来书圣故居就在洛社段古运河东北岸边的向阳之地(见图2我独自定定地看了好久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再请教无锡市甲骨文学会的周锡民会长,他立即在微信发来了”、“二字的甲骨文图解。我不由自主地立即瞪大了两只黑眼珠子,再看看仔细:原来这个象形的“洛”字和我刚查到的书圣宅第的地理图非常相像,连上北下南的方位都是一致的,却和古地图的上南下北的方位相反。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看图识字:脚趾《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背向城邑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为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出),表示出征或离乡;脚趾《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朝向城邑为《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各),表示异族入侵或回邑。的左侧及下边再加河流状的曲线及三个点,就是《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洛)字;故洛字的甲骨文本义,就是在水边或河畔的陆地上建造的向阳城邑。

土,甲骨文字《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像侧旁有土屑、从地面上凸起的土墩;本义为聚土以社祭土地神, 的初文,通字;也引申为泥土、土地的、民间的、未开化的、领地、田地、星名等义。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又查别的字典网站及相关资料,发现:最早在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是指在商代河洛之间,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称为洛师,位于商代西亳城(即西周的成周城、现洛阳城) 

在周代,规定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个社庙,故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所有的会合起来即可成为一个社会 战国时,就有了专用的(社)字。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无锡“洛社”地名与古运河的由来——初访大运河畔书圣宅第遐想之二》(海荷原创,第5稿)

 所以,笔者的理解,社,也就是祭祀土地神而得到庇护的一方宝地及其在此长住久安的群居部落。

甲骨文等古文单字,本身就是古人对事物的观察结果,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记载方式。

由此推想,洛社是个很古老的地名,可能在“”字出现的战国时期就有了。“洛社”,顾名思义,是指在向阳的古河道之滨备受珍视的土地上,开沟灌田、疏浚水道,并围建成的江南洛邑及其向阳社团。也可能像洛阳等地一样,最早还有其他的古地名。


二、再根据资料,结合洛社段古水道及其洛邑的来源及历史,进一步推测洛社地名的由来

而人们常说的洛水(南洛河)又古称雒水,雒是商周的图腾鸟,雒水发源于秦岭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的木岔沟(岔沟脑),即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龙潭泉。在洛河与黄河交汇的以商周等13朝古都洛阳为核心的广大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有龙马神龟背负河图洛书,伏羲太极八卦,夏禹平水土置九州,及洛神等传说,州的本义是水中高土。

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礼器遂公盨内底铭文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以德治国的文献记录。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通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铭文并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曰“唯王初堙()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大意是周成王于五年四月,在成周(洛水之滨的洛阳城)营建新都,对父王周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中国"词组最早的文字记载。

其中,周成王的郭城、宫殿就建在洛河向阳北岸,其余的建在附近或南岸

曲水滥觞在西周初年也早已有了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 羽觞随流波 '及推崇后稷,所以在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开发水利及农业,安居乐业的人们开始食用更多的果茶米。

《史记·河渠》更记载了禹治水于吴通渠贯江湖。”。央视台CCTV9播出的《大运河》中也介绍,大禹治水的路径大致就是中国大运河的路径。

传说商末有周太王长子吴泰伯迁居江南开凿伯渎河(待引入详情)

可能是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开通了吴古故水道”。其形态、走向,在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吴地传》中,有清晰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走)广陵。有专家解释其始于姑苏城平门(北门),经泰伯渎(贯通苏锡),穿越巢湖(漕湖),再流经历山之地(今无锡惠山),穿越古无锡湖(芙蓉湖),而后折向西穿越杨湖(安阳山附近的阳湖)到常州,再经渔浦(今孟河口)流入长江,抵达广陵(扬州)。这条吴国境内的主河道接通广陵(扬州)处的邗沟后,吴军就可抵达淮河,进入黄河流域。

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吴王夫差开河通运,从苏州经望亭、无锡至奔牛镇,达于孟河,计170余里。”再入长江,吴王夫差首凿大运河江南段之始。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中的哀公九年,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6,这一年夫差命人打通从长江到淮河的人工水路,全长180多公里。这就是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北段古邗沟,从江都至淮安,为大运河江北段之始。

所以仅根据文字记载,吴国开凿古江南河,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95年,到现在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无锡南门城外的伯渎河3000多年的历史。但今人对何人开拓、开拓路线、途径的古地名古湖名等,似解释不一,故江南古运河的确切开拓时间及具体线路还有待继续探究。

2021.10.10及11日的方志江苏中提到:镇江的西津渡即吴古故水道在长江边的渡口。秦始皇时期开凿了丹徒水道并连通吴古故水道;或三国时期;或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开通时期,江南古运河段就被改道,不再从安阳山附近的阳湖绕道,而是经洛社直达长江边。

粗读黄志洪先生介绍的张士明老师赠送的《洛社羲之文化》杂志,及邓光炎老师特地寄来的《王羲之传》。笔者注意到范雁青先生引经据典地推论西晋皇族从洛阳南迁前,颇有远见的王旷就早已在江南的建邺(南京)出任丹阳太守,便将妻子夏侯夫人(王导夫人的亲姐妹,皇帝的谁?)借住在战国时期秦国王翦大将的故居王宅庄园里,小羲之便于303年在洛社出生。

所以,如洛社古运河北岸的洛社初级中学,果真曾是战国时期秦始皇的重臣王翦大将的故居“王宅庄园”,或是晋朝的皇亲国戚王旷夫人及王羲之长住之地,这里就是洛社镇当年的重地。

洛社段的古河道,也可能是夏朝之前更早的人类开发的,因为距洛社较近的常州曾开挖出五六千年前?遗址,就在常州的大运河边。无锡附近的太湖流域曾经是大片的沼泽地,人们在无意中发现,把河泥挖出,就可堆积成陆上的栖息之地,河道和富含营养物质的田地就同时自然形成了。故江南人在太湖和河道中挖河泥做肥料的传统就一直传承到现代,也同时减少了蓝藻的产生和泛滥。所以在太湖流域的良渚?考古遗址就已发现了古人种稻的谷粒等证据(详情待补充)。

也或许,江南古运河在夏禹治水时就已经有开发了?

因此再推断,洛社也可能是吴太伯过江后可能经过的水路,或是边走边开凿的古河道,将洛社等地作中转站,最后才到达梅里定居。吴太伯到吴阖闾之前的历代吴王,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或从无到有地开发过洛社水道?

查百度: 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伐楚,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提出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王翦领兵伐楚,一年多后,平定楚国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此后,王翦的经历不详。一说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故笔者推测,最有可能是,秦国大军也从唯一的长江古渡口西津渡进入江南,王翦大将的指挥下,就已经开拓了到达洛社的古河道段,并在此建造了“王宅庄园,王将军从此隐居,再根据上述的“社”字也产生于战国时期,洛社地名也在战国时正式启用。

西晋时,王旷就带着夏侯夫人渡江过河,投奔到了锡常交界处洛社王翦故居。此地后来改建成开利寺。

所以不仅“河洛文化”早就融进了江南古运河地区的洛社文化,融进了洛社的地名中;太湖流域地区本身的更早元素也早就蕴含在这里的古河道、肥沃的土地、各种产品及人们的潜意识中。

所以洛社及其穿镇而过的古运河值得深入研究,有可能将洛社真正的历史更向前推进一步,当然这些都有待继续挖掘求证,走访相关地区、查询相关资料和不断考古考证。

继续挖掘历史文化,找到更确切的证据,定能进一步促进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洛社之名定将被收入汉典的地名中,也将载入史册。

  2021.10.12  周二,多云 16;09

2021.11.02,周二。多云 21:55

洛社镇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洛社镇?fromtitle=洛社&fromid=7110679

_词语_成语_百度汉语洛河,水名,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

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洛&query=洛&srcid=28232&from=kg0

洛(汉字)_百度百科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水名,指洛水。

https://baike.baidu.com/item/洛/2315651?fr=aladdin

遂公盨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735301-5948046.html

江苏无锡梅里遗址为商周遗址 计划建设展示馆_中国网客户端

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t707GA29.html

 王翦(秦国名将)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409992-5648039.html

江南运河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7816006-8090101.html

京杭大运河(古代运河)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313243-5548363.html

中国大运河(中国古代人工水道)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6322431-6536037.html

【纪录片】《大运河》+《中国大运河》【8集全+8集全】【字幕】_哔哩哔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184857/

巧合的2021年10月09日刚看到的央视台CCTV9播出的《大运河》中介绍,大禹治水的路径大致就是中国大运河的路径。

 千年运河 始于勾吴——大运河与江南

https://mp.weixin.qq.com/s/gmDM3b5CKvNqhzXX0-PR1Q

千年运河 始于勾吴——大运河与江南原创 庄若江 方志江苏 5月25日的微信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