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清帝和无锡名士(书圣王羲之、唐宰相李绅)等皆爱千瓣莲

标签:
历史千瓣莲康熙乾隆王羲之李绅 |
分类: 潇莲赏荷 |
去北京学习生态文化,也让笔者再次牵挂起无锡的千瓣莲。江苏省植物学家金久宁老师提示古代有吟咏千瓣莲的诗句,逐发现与无锡有关的王羲之及唐代宰相李绅都偏爱千瓣莲,非常自豪。
荷花也叫莲花,是恐龙时代就有的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植物,堪称活化石。原产中国等地,是最早的食物和药物之一,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水景中的主要观赏植物。
单瓣红荷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了“玩花池”。估计范蠡后来也带着西施在无锡的太湖和蠡湖岸边种植过红莲,并自然长成了千瓣莲花。
千瓣莲是荷花珍品,古籍记载在中国晋代时期即已出现。与无锡有关的名士,晋代王羲之、李绅,及清代的康熙、乾隆二帝,都偏爱千瓣莲花。
王羲之爱盆养千叶莲
出生和成长在无锡的王羲之可能就是在无锡看到了千瓣莲而写下了《柬书堂帖》:荷花想已残,处此过四夏,到彼亦屡,而独不见其盛时,是亦可讶,岂亦有缘耶?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恨不与长者同赏。相望虽不远,披对邈未可期,伏缺可胜怅惘耶!
2021年10月03日06:15分在微信朋友圈请教师友们:这个右军指哪个?《缸荷谱》文摘:平阳峙之百里芳,右军之所憩焉,鼎湖之步虚千仞,李阳冰之所托足焉。
中国药学专家、植物研究员金久宁先生于7:00当即确认清杨钟宝的《缸荷谱》中提到的右军就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百度: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2021年10月03日06:55分在微信朋友圈请教师友们:感谢惠山区老乡黄总及无锡洗砚池研究会的叶建荣老顾问的点赞,早上好,请教二位及各位老师:在无锡惠山区洛社镇出生成长的书圣王羲之也喜欢千瓣莲,和他兼修儒释道包括养生也有关?
唐李绅爱重台莲(千瓣莲)?
写过著名的《悯农》诗句的唐李绅,更是特地作了《重台莲》(即千瓣莲)诗云:“绿荷舒卷凉风晓,红尊开萦紫前重。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这一“笑”一“愁”正是“千瓣莲”边开边谢特殊神态的生动写照。
清代避暑山庄中曾有很多种荷花。有来自“内陆”的白莲;及“重台千叶诸名种”。第三种就是康熙帝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引种来的敖汉莲,色艳瓣多花大,在山庄种植最广最有名气。初秋的避暑山庄里,莲花和菊花竟同时开放,乾隆帝也随康熙爷深爱千叶莲。蒋廷锡和郎世宁分别作过敖汉莲图和千叶莲图。后来避暑山庄的现代“敖汉莲”只是单瓣荷花,很可惜敖汉莲早已绝种。
难怪之前清帝多次下江南、更爱到无锡游玩,笔者高度怀疑他们也是为了来看无锡的千瓣莲了。
在一根莲秆上长成的重台莲、千瓣莲在现代中国就成为了最具观赏价值的莲种之一。因其雄蕊、花托、心皮全部瓣化,花瓣重叠,花蕾呈桃形,外瓣大,内瓣小,瓣数常达
1500~3000 枚。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开出 1~6
花心的荷花,更具食用药用价值。
“千瓣莲”在清《缸荷谱》(1808年)有详细记载:“佛座莲(即‘千瓣莲’)一名剥莲,并头、品字、四面。有心尤房,开必以手,乏自然之趣。然耐久,一花次第开之,可七、八日。初如露桃,渐如艳粉,如牡丹宿雨而心现矣,而头垂,垂而告倦矣。厥种凡四,系各于心,曰‘并头’、曰‘品字’、曰‘四面’,皆其类也”。所以“剥莲”、“并头莲”、“品字莲”、“四面莲”等,都是佛座莲即“千瓣莲”的别称,这是卓见有识的。
现代人栽培“千瓣莲”的观察结果,与《缸荷谱》所叙完全一致。
网上说千瓣莲被誉为佛教的至尊莲花,笔者不太懂佛教。但知道无锡有灵山,还有拈花湾,无锡的太湖千瓣莲定能为无锡增光添辉,锦上添花。冀望它们年年开放,大家都能再次一睹芳容。
所以再次感谢田姐、散文界、生态文化杂志社的师友及各位好友们。欢迎大家再在无锡相聚。
这几天一直想再去管社山庄和十八湾看看,说不定千瓣莲还有呢。无锡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富饶美丽又非常安全,连肺疫都怕无锡。所以无锡才会自然地长成千瓣莲,且比其他有的地方多。
无锡人民有福,不用进皇宫、不用买公园票,就能在开放公园及野外的十八湾看到观赏性极强的千瓣莲花。
附,郎世宁画的千瓣莲。
前一篇: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