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津诗网刊
天津诗网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38
  • 关注人气:2,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诗人】245:蓟县诗群(王玉梅 杨海东)

(2014-12-11 07:39:14)
标签:

王玉梅

杨海东

文化

分类: 天津诗人

            【天津诗人】245:蓟县诗群(王玉梅 <wbr>杨海东)



                    王玉梅简介    【天津诗人】245:蓟县诗群(王玉梅 <wbr>杨海东)

    王玉梅,笔名玫子,70后,天津市作协会员,创作过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曾在《天津文学》、《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清明》、《佛山文艺》等刊物发表。现供职于蓟县文联,任《芳草地》副主编,蓟县作协副主席。

 

沙尘

 

一声鞭响

在干燥里炸开

恐惧抱紧最后的寒冷

站在树梢上 发抖

 

说来就来了呵

裹挟着早春的谎言

谁的一声咳嗽

让河水发出了尖叫

胆小的水分子

正以惊人的速度 逃窜

 

躲在玻璃窗内

我目睹了一场灾难

那些被称为厚重的土地

正一层层脱着衣服

裸露着骨骼  呐喊

 

我还看见

刚刚盛过绿色蔬菜的

白色垃圾

正以魔鬼的姿势

在天空中恣意的狂舞

好像在说

谁是谁的昨天

谁是谁的今天

 

孤独的秃鹫

 

尽管黑不是你的错

错的是有人喜欢白色

你紧紧贴着天空

但 不是因为爱情

就像我穿越无数条街道

不是为了回家

 

你拒绝交出你的忧虑

从来

像殉道者一样

尘土 一群群灰色的鸟

如同充满玄机的原始森林

你必须迎面穿越

为了那最后的感动

做一次绝版飞翔

 

对话

 

女儿问如果重新选择出生地

最想生在哪里

我不假思索  云南

我爱那里的梅里雪山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我神迷

 

女儿又问父亲

父亲说一定是在北京

那里繁荣发达  呵呵

还有美女云集

 

反过来问女儿

她说最想出生在 英国

我们愕然惊奇

热爱祖国是她从小受的教育

然而她说

那样我就不用费神去学什么绕舌的英语

 

我们无言以对

为了一句外语

有人竟然要改变国籍

 

告别老屋

 

以前的日子

是你把我装在屋里

我围着你转

以后的日子

是我把你装在心里

我走到哪里

就把你带到哪里

 

 

 

 

甜瓜子

 ——有感于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辛追,千年不腐,尸体解剖后,发现她的胃里
有许多还没来得及消化的甜瓜子,以及她身边的一桌丰盛的晚宴。

 

辛追睡在泥土里

你睡在辛追的胃里

几千年后的今天

你依然新鲜

但是新鲜于你又有何用

错过了孕育又错过了花期

不然 你早已有了儿子的儿子

儿子又有了孙子的孙子

或者基因变异

成了禽流感的一员

 

有谁知道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甜

你该说些什么

它们蓬勃的生命都与你无关

有谁知道

躺在辛追的胃里

你曾怎样的哭泣

怎样的无眠

 

因为你的存在

我们知道了辛追的喜好

那个贪婪的女人

一夜之间带走了西汉初年所有的盛宴

而对于你

她竟然来不及吐出

以致连牙齿都省略掉了

咕噜一声

吞咽的声音穿越历史的厚墙

至今还传出好远好远

 

位子


每次上课

我都坐在同一个位子

这个位子于我没有特别的意义

它只不过是让我比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矮上那么一截

除此之外还有习惯

 

一个严寒的上午

我忽然有所发现

发现靠在我左边的位子

阳光正坐在上面

四周缓缓流淌着温暖

 

忽然觉得那个位子

我真的很需要

需要的理由

蚂蚁一样从我的大脑往外搬

我开始后悔

当初为何选择坐在了这里

我开始反思

我为何就不能拥有阳光的温暖

 

真是的 其实我和那位子只差一步

坐过去顶多也就一瞬间

真是的 哪个位子不是给人坐的

只是 我怕这小小的举动

会给宁静的教室带来唏嘘一片

只是 我怕拥有了身体的温暖

从此就会多了内心的严寒

 

于是我告诫自己不要贪心

于是那个有着阳光的位子

让我懂得了大家都懂的秘密

 

午后三点的女人

 

午后三点的女人

靠着门槛 坐着

手里握着一把笤帚

宁静如一只鸟归来

迎春花正在悄悄地绽放

 

该做完的都做完了

鸡鸭猪狗满意的闭上了嘴巴

阳光也让她喂饱了

慵懒的抬起了 手臂

在她的身上

一层一层涂着釉彩

 

不要随便猜测

一个女人的心事

心事是杏花的果实

味道酸酸的甜

 

午后三点的女人

思绪是飘渺的云

午后三点的女人

把笤帚想像成翅膀

 

此刻在版图的另一面

恐怖分子袭击了一个村庄

剧烈的爆炸声

把人性的旗砍倒

一位裹着头巾的母亲

正张开血肉模糊的手

撕心裂肺地  喊着

她的孩子

 

骨头的哭泣


桥立在那里

水却没了

那桥是为水而建的

没了水

桥还是桥吗

没了水

桥瘦得只剩下了骨头

从桥下走过

我听到了骨头的哭泣

 

桥立在那里

它多像失去了母亲的孩子

 

只是一种现象

去河南的路上

我看到了三起车祸

三个魂归西路的人

与不同的姿势

告别于这个人世

他们同样的寒酸

穿着同样的俭朴衣裳

那是三个频于奔命的魂

为什么会那么巧

难道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难道这仅仅是一种现象?

 

生活像一件华美的袍

只是上面坠满了补丁

穿上它不觉得精彩

脱下它又舍不得变卖

所以需要找一个人

跟你共同来穿

那样的话

补丁便会变成温暖

 

春雪十四行

 

薄薄的一层

刚好盖住忧伤

像婴儿的脸紧贴着母亲的胸膛

 

钓鱼者的双手从温暖伸向严寒

我听见冰层下面

鱼儿迅疾逃跑的声响

 

站在通往湖水的路边,我看见

轻薄的毛杨

承受不住雪的重量

它们倒下的身姿都朝着一个方向

 

趁着春风还徘徊在山外

趁着鸟儿不曾到处传唱

让纯情化成春雪

让春雪化成翻浆的诗行




 【天津诗人】245:蓟县诗群(王玉梅 <wbr>杨海东)          杨海东简介

  

     杨海东,七十年代生于天津蓟县盘山东麓,天津市蓟县作家协会会员,盘山诗社成员。先后在本县市广播电台和报刊《芳草地》、《新蓟州》、《天津农民报》、《天津工人报》、《天津工商报》、《天津青年报》,以及外省市报刊诸如《农民日报》、《农民文摘》、《京郊日报》、《苍生文学》、《农村青年》、《农家女》、《河北农民报》等处,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体裁的作品200余篇(首),同时还时有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我和区县联盟广播的故事》,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2011年的有奖征文中获得三等奖。

 

 

爷爷

 

爷爷总是一个人,

坐在葡萄架下纳凉。

他的脸一半盖上了黑暗,

一半镀满了月光。

他常常捻数一串粗大的念珠,

莫名其妙地遥望架外的星空

——唉,他准是又想起了奶奶的在天之灵!

 

随着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泪水已爬出了古井般的瞳孔,

沿着眼角的褶皱,

顺着脸颊一道道坎坷的履历,

浸透了深藏的故事和凹凸不平

的思绪……

 

夜空上悬挂着幽远的梦境

——捆扎住他的每一根神经!

他吞吐着永远也吸不完的蛤蟆烟,

在一片灰色的沉默里,

守着一串孤独的脚印,

苦苦地等待,

苦苦地等待,

苦苦地等待……

  

古槐

 

两千年还没有古老这座古寨,

便早古老了这株疙疙瘩瘩的古槐。

                

在这片厚土上扎根的先人,

曾将你举奉为福神,

还点燃香烛叩求甘雨和子孙。

摇曳不来瑞气,

也不能收回悔恨,

只是记着繁星般碎杂的思绪,

只是记着新月般皎洁的冰心,

只是记着雾霭般迷濛的灵魂,

只是记着霓虹般瑰丽的憧憬……

                

花朵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开开谢谢都是你彻悟生命的真谛;

叶子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枯枯绿绿都是你理不清的心事……

                

两千年的风,

两千年的雨,

古往今来愚昧与聪慧的耕耘已

太多、太多……

对于逝去的岁月,

你从不愿轻易予以评说,

只是让簇新的故事结成芬馨的银花,

一串一串,一串一串,

挂上古寨光秃秃的额头……

  

放蜂人

              

并不只是为了品味那甜馨无比

的蜂蜜,

并不只是为了让那蜂蜜换回几张

花花绿绿的纸币。

放蜂人也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

于是,他也放飞了蛰伏

一冬的思绪……

 

一群群小蜜蜂沸沸扬扬,

吵醒了姹紫嫣红的山野;

一群群小蜜蜂匆匆忙忙,

争相把甜美的诗句推敲、酝酿……

暖洋洋的季节有着暖洋洋的情怀,

他嘿嘿地笑了,

青草般的胡茬上悠然漾起了惬意,

就仿佛肚里藏满了怎么也掏不尽的欣喜……

他让熟读生活的目光,

恣意掀开一页页草地;

他让一曲曲山歌拄着藜杖,

爬上最高最陡的山峰……

 

清晨,

他浴着霞光把太阳赶出来,

让蜜蜂遍采五颜六色的欢悦;

傍晚,

他踩着疲惫把月亮赶出来,

让蜜蜂精酿柔情蜜意的情曲……

 

一盏桔红的灯笼,

映照他歇息的茅蓬。

蜂儿牵系他的每一根神经,

他全神贯注地凝望苍茫的夜空

——莫非那满天的繁星都是他放飞的蜜蜂?!


游云罩寺


深藏起来的云苫雾罩的寺庙,

会被一个叫做李孔昭的诗人撞着,

且多情地押进平平仄仄、幽幽悠悠的

韵中,

独去品那轻灵羽化的逍遥。。。。。

 

从此的梵宇,

便和那诗人一起搬进紫气氤氲的诗里,

任岁月不分畛域地云游,

任诗人醺倒了不识清醒,

依旧在灵犀的激发下感应——

沉入禅定的太虚。。。。。。

 

书山探径的诗人,

怎么都没有想到,

同自己与寒寺挽手隐匿的诗章,

会被性嗜登攀的后人撞着,

掸落拘羁的平平仄仄,

独去品那古色古香的

幽幽悠悠……

  

盘山暮雨

 

古寺的晚钟,

震落

忧郁了几天的情绪,

携来漫谷的雾霭如海。

没有惊雷、利闪,

沙沙的雨声似遽然闹起的山毛虫,

贪婪地吞食着四野的秋色,

和一些生命不安的啼鸣。

山僧斜倚着门框,

在呆呆地默数檐雨的念珠。

一只驮着神话和传说的怪鸟,

箭一样刺入迷茫的雨幕,

去挂月峰追寻心灵的归宿。

 

云黯。寺孤。风凉。

山寂。花落。叶黄。

此时的黄昏,

也许还会有一个虔诚的进香者,

从长满荆丛的小路上,

匆匆地踏雨而来……

 

游云罩寺

深藏起来的云苫雾罩的寺庙,

会被一个叫做李孔昭的诗人撞着,

且多情地押进平平仄仄、幽幽悠悠的

韵中,

独去品那轻灵羽化的逍遥

 

从此的梵宇,

便和那诗人一起搬进紫气氤氲的诗里,

任岁月不分畛域地云游,

任诗人醺倒了不识清醒,

依旧在灵犀的激发下感应——

滴滴沉入禅定的太虚

 

书山探径的诗人,

怎么都没有想到,

同自己与寒寺挽手隐匿的诗章,

会被性嗜登攀的后人撞着,

掸落拘羁的平平仄仄,

独去品那古色古香的

幽幽悠悠……

            

                                               

秋,是吮吸乡间的水土生长的。

泥土的皮肤健康而饱满,

泥土的皮肤潜移默化地陶冶着

摇曳的高粱。。。。。。

 

当九月自季节上游泅来的时候,

西风便吹皱了金黄的谷水。

收获是何等的妩媚啊,

刈割的场景比鸟群更为壮观!

那亮晶晶的笑语,

闪烁着金刚石般的光泽,

撩拨得秋也心里痒痒的。。。。。

他舞动银镰款款凫过谷地,

那姿势就宛如穿越一条

应时的谚语。

 

谷浪迭涌的汛期过后,

秋看上那个荆钗布帕的村姑了,

秋想起那个叫做韩翠频(注)

的宫女了!

于是,他用枫叶写成一封殷红殷红的

情笺(那信里渗入了他泥土般淳朴的

思想,融进了他高粱般诚实的品格)

小心翼翼地投进东流的清溪。

从此,那潺潺淙淙的泉水哟,

淌成了九曲回肠的相思。。。。。

 

在野菊花开得分外酽浓的那天,

秋没等吹着唢呐迎娶,

就坐着花牛犊儿驾辕的车子和庄稼

一起招赘进了那村姑的家。

 

后来,每到小村的鼻孔打出

轻柔鼾声的夜晚,

秋都会缘着牵牛蔓拉成

的毛路去下夜,

他说山里人用一年汗水才滋润

出来的米果,

决不能让鬼鬼祟祟的贼星

偷去一颗。

 

(注):韩翠频,唐僖宗时宫女。她在宫闱幽院禁锢二十余载,

心中很是抑郁,于是,便题怨诗于红叶上,并使之随流水出墙,

可巧此红叶被墙外漫步的书生于佑拾起。他阅罢感慨之后,也

取红叶题诗,且置于御沟上游水中,让其随水进墙,巧与宫女

传情。最后,几经周折,终成美满姻缘!

  

奶奶

 

奶奶打了一个盹儿就死了,

那会儿天空阴得很沉、很低,

一场伤时的大雨,

不知不觉就淌成了河流。

 

灶前,

放着一捆还没解开的山柴;

锅里,

烧着一顿尚未煮熟的稀饭。

她那枯手紧咬着的烧火棍,

似乎在支撑着什么。

火已不再噼噼啪啪地响,

盘、碗、盆、勺已不再有韵地弹。

神龛内菩萨的眼睛蚌一般紧闭,

木鱼儿样空的头颅里,

仿佛盛满了太沉、太重的心事……

 

当滂沱尽的云朵

都各自散去的时候,

山那边又爆响了一颗震耳的霹雷,

又拥来漫天黑漆漆的墨云……

还要下雨吗?

不知道。

 

村前生着一蔸古槐

 

村前生着一蔸古槐

——那绝不是一蔸普通的槐树;

它历经数千载的时移世易

——那是一部黄晕晕的线装《村史》。

它把逝去的寒来暑往,

用一种特殊的语言默默地描述进

涟漪般扩散的年轮,

为的是给后代的生命留下来

跌宕起伏的演义……

 

云来读,

读了个缥缥缈渺;

雾来读,

读了个朦朦胧胧;

风来读,

读了个扑朔迷离;

雨来读,

读了个大汗滂沱。

小鸟慕名争先恐后地赶来研究,

憋闷得止不住发泄叽叽喳喳

的牢骚……

 

为了让漂泊无根的思绪系上远古,

后生们搬来了全村最老的老翁。

他专心地倾听着记忆的回音壁上

反弹过来的回声,

琢磨的深度已扎过长长的根须;

他反复地咀嚼着先人喂下

的履历与传说,

联想的高度已飞越遥遥的枝梢……

 

他盘坐在“天书”下搜肠刮肚地

破译,

那咳嗽于叶片上瑟瑟不休地抖动。

他讲落了太阳又讲升了月亮,

也不知磕磕绊绊地讲了多久,

才总算粗粗砺砺地得以卒读。

至于其中的细节片段,

就是绞尽脑汁也不能再继续周旋。

倘或后生们一步跟一步地盯问,

他就会从紧蹙的眉头中拧出来

智慧:

他说那史书里的详尽成份,

早被钻进去的蛀虫蚀了个面目全非,

连文字的横竖撇捺都已分辨

不清了…….

 

【天津诗人】238:蓟县诗群(金学钧 <wbr><wbr>王旭建)
蓟县全景(搜于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