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赏析
被放逐的诗人期盼春归
——简析穆旦先生的《冬》
管淑珍
诵读穆旦先生《冬》的前几句,泪水涌上来却最终被阻遏在眼眶内,诗人近三十年的放逐生活岂是我们轻描淡写便可道尽的,脑中瞬间时起钟嵘《诗品序》中的话:“楚臣去境······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纵观他的一生,真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一样,虽然遭遇放逐的命运却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最终将自己的全部情怀展现在凝炼深沉的诗中。
《冬》这首诗真的给人一种呕心沥血的感觉,认真阅读这首诗就会发现,我们不是仅仅完成一种阅读工作,而是领略诗歌中生命的真谛,诗人在用一种真诚的声音召唤我们,让我们沉静下来,严肃认真地思考人生问题。
在穆旦完成《冬》这篇绝笔诗时,他长期以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翻译的诗作还不能结集出版,直至他去世,他的译作也没有出版,可以说,为了诗歌,他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一生,空前绝后,难能可贵。从一九五九年到穆旦先生去世的一九七七年,诗人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可是,这一切反映在诗人的思想中,只是一种更为深沉凝重的过滤,作为读者,我们应该透过诗歌语言感受到诗人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穆旦,这位毕生追求理想、捍卫真理的诗人在冬去春来的那一刻,走向了永恒,留给我们的就是这首永不磨灭的《冬》。
或许有人会觉得《冬》的开头就说“太阳短命”是悲观失望的感情基调,其实不然,正是这句继承了晋代诗人左思那种“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的艺术风格,应该说,穆旦将知识分子受难的历史时期中那种冷漠的斗争氛围比喻成“太阳短命”,是很有批判力度的。尽管他一直处于“严酷的冬天”,即总是“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临窗”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审美意象,意在说明即使身处逆境他还是要将生命有效利用起来为文学事业而奋斗,“喜爱”表明诗人的心灵深处还埋藏着热情,而“静静”是高贵生命的常态,有别于那些狂躁的害群之马。“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这一句很美,叠加在一起形成的意象群,将作者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冬》这首诗大有杜甫《登高》的意韵风格,《登高》被后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而《冬》则成为当代诗坛上的逸品。全诗结构严谨,韵律工整,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第一小节表现出诗人的希望,即使是在逆境中独处,诗人也感受了生命的律动、友谊的温暖和亲情的慰藉。第二小节却陡然一转,对姗姗来迟的春天表示了一种疑虑,最后诗人有些绝望:“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苦闷。第三小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心灵枯瘦”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虽然自己处处碰壁,却没有放弃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整个章节内容充实、思想活跃,完全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艺术境界。第四小节在叙述中抒情,娓娓而谈,不动声色,其思想感情已经达到“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的境界,读者在感慨之余,不禁对落难的诗人肃然起敬。
李商隐在《东阿王》中曾经这样评论曹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可以说是为诗人叫屈喊冤的千古绝句,像曹植这样率真的诗人命运坎坷似乎也是必然的了。以此类推,假如穆旦先生的诗人气质不是那么浓郁,他的生活道路会平坦一些;假如他的生活道路平坦一些,也许就不会给我们留下《穆旦诗集》这样丰厚珍贵的文学遗产,这种推论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悖论而难以理清纷乱的思绪,最终只能借用杜甫怀念李白时写下的诗句:文章憎命达。爱德华·W·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对被放逐的知识分子做了这样的归纳总结:“因为流亡而不能适应,或者更中肯地说,不愿适应的知识分子,宁愿居于主流之外,抗拒、不被纳入,不被收编。”穆旦一生的大半部分时间在飘泊动荡中度过,一九四二年从滇缅边境上死里逃生后,经历了失业、疾病、奔波劳顿等各种煎熬,刚刚过上几年安定的生活,政治噩运又向他袭来,当穆旦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时,辗转反侧,字斟句酌,终于写出最后的一组伟大诗篇,将生命感悟倾诉给后来的读者。“谨慎,谨慎,使生命遭受挫折”的表述使善良的读者潸然泪下,就是因为穆旦先生曾经是中国远征军的译员,五十年代他就成为落难者,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间,无论处于怎样艰难困苦的生活是,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这是怎样一种热爱,而支撑这种热爱的力量就是对春天的信仰,现实却一次次粉碎了他的梦想,他不由得面对苍天大声呼喊:“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由此我想到,那些在“严酷的冬天”里将穆旦逼向绝境的人大约忘记了杜甫的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这阴霾天气里,我的眼泪终于从眼角簌簌落下,我想天堂里的诗人或许会感知到这一切,他知道我是在他为的诗篇而落泪,其意义就在于他终于看到了一个人生的亮点——文学的力量最终得以传递,人文精神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文学家对于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十分在意,文学家更在意的是,其作品最终能够在后代读者中产生反响,特别是像穆旦先生这样匡正人心、弘扬正气的诗篇,万口相传,世代相传,才是人性回归、真理永存的一种反映。
被放逐的诗人,矢志不渝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定不移地信仰诗歌的理想,在穆旦先生面前,我们的心态应该保持纯净、柔韧和坚定,否则是读不懂他的诗句的。
作者简介
管淑珍,1967年生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200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所学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职业学校担任语文教师,研究生毕业后暂为自由撰稿人,于2008年与人合著《诸葛亮集校注》,并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