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曾作为A股一个系统性风险问题而被市场所关注。据中登公司的最新数据,两市共有3305只个股涉及了股权质押,占全体A股(3355只个股)的比例达到98.5%,全市场只剩下50只个股没有涉及股权质押,且没有涉及质押的个股大部分是2017年上市的新股或ST股。市场可谓是无股不押,也正因此,在之前行情中一见到股价“闪崩”,大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股权质押是否爆仓的问题。
随着行情的好转,这一问题渐渐淡出了投资者的视野,但问题并非是消失了。本月初,沪深交易所联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征求意见稿)》,是为规范这一“乱象”的未来“新政”。虽然“办法”属于事后补漏性质,且只是划定几条红线:如质押率上限不超过60%;单一券商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数量不得超过该股票A股股本的30%;单只A股股票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等,但对于此前毫无底线的质押行为,也算做了强力的规范。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在善意和诚信的范畴内,本来无可厚非,但善意毕竟是一种道德要求,诚信也需要法规护航,没有游戏规则不免鱼龙混杂。当行情高涨,股市泡沫形成,没有底线的股权质押,也便成为“精明”的大股东“逃遁”的工具,大股东通过质押套现,不惧将控股地位出让,而将风险扔给了金融机构和二级市场。行情一旦进入挤泡沫阶段,噼里啪啦的股价“闪崩”,给市场带来的将是系统性的杀伤力,这在今年已有过规模不小的预演了。
就像多年前的上市公司担保链断裂给市场带来阶段性伤害一样,目前A股上空仍有不少与此类似的达摩克里斯悬剑:股权质押是一个;新股上市后限售股的解禁也是一个。而这两个悬剑已被监管层所认识并在今年分别出台了规范办法,尽管办法显得温和有加,比如对股权质押后的资金使用监控,解禁股套现的速度和市场环境的匹配等,暂时还没能有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规范办法经过不断修正之后,这些悬剑也将最终被摘掉,他们对行情展开的掣肘,也最终将消失。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