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连续反弹,沪指本周收于3158.4点,上涨了52.86点,涨幅1.7%,在5月中旬结束了周K线的5连阴之后,已连续三周守在3100点(日K线的年线目前位于3110点)以上,除了减持新政刺激,发行节奏的放缓功不可没。尽管此前关于IPO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一些争论其实意义不大。节奏一旦放缓,倒能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比如IPO暂停的问题。大家照旧是老生常谈了一阵,各执一端,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用来说理的理由,感觉都像无根的飘萍。说应该暂停,是因为这种“常态化”快速IPO世所罕见,严重影响二级市场,本次大跌原因也有其一份,即笔者之前说过的“量变到质变”的影响过程;说不该暂停的,用9次暂停的历史数据说明暂停之后行情依然低迷,但这里面也一样有个“量变到质变”的休养生息过程,有如吃到最后一个包子就饱了,结果就说前面吃的包子都是白吃的那种说法。笔者觉得,在A股“非市场化发行”的方式下讨论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一旦市场化了,这种讨论将意义不大。这也就是说,讨论的根本应该是市场化的问题才有意义。
注册制被认为是市场化的典型方式,也曾经作为未来的方向在A股被热烈讨论过。但由于眼下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现实,大多数人有将之当作“滥发”代名词而生出的“恐惧症”,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但不管怎么说,在注册制之下,暂停不暂停的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股权”,将不可能还是廉价的,行情高涨和低迷阶段,发行人会考虑发行成本问题,“利益最大化”的指针,会让他们选择高涨时发行而不是目前这种不顾市场环境的发行状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市场的“稳压器”。
观察目前市场的发行状况,一是发行市盈率有一定的天花板,基本都稳定在22倍左右,没能真正地随行就市,所以不管市场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发行市场都是一条惊人的平稳曲线;二是发行中“财技”总也无法避免,发行人为了达到最大化利益,前三年财报多少都会经过一番粉刷,尽管监管越来越严,但变脸公司仍会出现。这需要事后监管来补救,但事后监管措施仍有高举轻放之嫌,而其中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保护也依然有待提高。2017.06.09
作为过渡阶段的发行市场,不完美是可以理解的。但此前提到过“要处理好改革的节奏、力度与市场可承受度的关系”的战略,却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实执行,否则,因冒进而酿成不必要的风险,将只有“欲速而不达”的结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