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周观察:热辣辣的次新股

(2017-03-25 08:02:38)


次新股成为A股市场热点已非一日之事。在市场整体成交量迟迟未能放大(两市合计基本都在5500亿元左右)的情况下,一则关于《A股只剩次新股》(证券时报)的数据解读不免令人咋舌。报道称,次新股合计成交额制度突破千亿元,占沪深两市成交额逾两成,比整个恒指成交额还多。

以往笔者有过这样的观点:次新股是牛市开演的拉幕者。原因在于,经过较长时间的熊市运行,“老股票”大多堆积了层层套牢筹码,即使原先主力也可能自救不暇,场外资金一般不会充当这些股票套牢盘的解放者。次新股则兼具两大优势:一是套牢盘不重,即使有套牢盘,只要稍加震荡,主力拿到需要的筹码并不难;二是上市不久,定位暂时不明,可以靠故事加想象力涨到大家不信为止。当次新股行情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个股行情再由点及面,即与次新股相同板块的老股的比价效应,行情也有望被激活,由此渐渐传导开去,终于形成全面的牛市行情。

当然,这是庄股时代常见的现象,在对市场操纵行为严加监管的当前,这一逻辑是否还能继续,需要留心观察。眼下市场对次新股行情的解释,主要还是从市场博弈角度来说,即由于新股发行任务较重,需要次新股的热闹来“护航”,让新股发行可以按照目前的快节奏延续下去。解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要“无限度”延续并不容易,总有一天会出现大家可能不愿意看到的“质变”发生。

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从这种情形看也就并不迫切,因为新股一直受到市场热烈的追捧。投资者参与申购新股,都是只考虑能否“中签”的问题,对发行公司的质地,谁都不会去考量。只要用现有市值去申购,中签就意味着将获得一笔不菲的收益。如果二三十万市值,一年中个两三只,只要市值不下跌,再保守也意味着有10%左右的资金收益率,如果行情走牛,则意味着具备双重收益。至于新股破发,暂时还属于“遥远的过去”的事情。

不过,笔者还是希望目前这种发行方式,真的只是过渡期才有的方式,一旦所谓的IPO“堰塞湖”解决之后,新的发行方式就应该随时推出,至于是注册制还是其他的什么,都无关紧要。目的只是,让新股认购者必须研究想认购的公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其估值会不会太高,上市会不会破发,能不能长期持有等等。毕竟,目前这种方式,与倡导理性投资的大方向,难免有南辕北辙之嫌。林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