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经过证券市场这么多年的发展,至今仍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报道称,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在“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颁奖仪式上透露,证监会目前正在持续推进新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工作,并将通过行政监管,结合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努力,解决监事会制度“形至而神不至”的问题。
“形至而神不至”,这词用得实在到位,而以笔者的理解,上市公司治理中有类似情形的并不止于监事会。公司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上市公司的“三权分立”是不能绕过去的:设立股东大会,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设立董事会,为公司的执行机构;设立监事会,为公司的监督机构。“三权”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合力形成现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然而,结构形式上和实质运作中,真能达到制衡局面的可谓少之又少。一股独大让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这已是十几年前就热议过的话题,至今进步也大不到哪儿去。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被称为“花瓶”,如今大家也都认为是恰当的形容。至于监事会,自有股市以来,能提出与董事会不同意见的监事会报告,可谓凤毛麟角,而且提出了不同意见的,可能还不是公司经营上的问题,而是人事纠纷上的。
当然,公司“三权”若能目标一致,团结向前,经营业绩节节向好,并能厚报股东,应是投资者最大的愿望;如果一个公司“三权”总也形不成合力,扯来扯去,要给股东好的回报估计也难。只是我们不少上市公司经常是在一团和气的外表下,不时炸响地雷,大量违法违规事件经不起“严管”的考验,使得投资人在市场本身系统性风险不小之外,还要常遭非系统性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频袭。笔者一直觉得,A股投资者如今形成的投机风气,不能不说与过去不少公司上市几年就变脸,尤其是绩优上市公司“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ST”造成的“杀伤力”有关。
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A股市场尽管培育出不少好公司,但“打酱油”的公司更多。如果这个比例能够倒过来,常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会反过来,进而让市场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其中,让“三权”能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让监事会能给董事会过度膨胀的欲望和短视的行为泼点冷水,无疑会让上市公司的发展更稳妥并健康。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