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三季报
(2016-10-15 08:57:17)
本周开始股市将进入频密的三季报公布阶段,尽管业绩浪行情近几年在A股基本上可以用“可有可无”来形容,因为业绩预告已成例行公事,除非公司业绩能在预告的基础上超出预期,否则大家更愿意关注的是概念题材,以及有无高送转的问题。不过,笔者认为,随着这两年行情风格的逐步转变,业绩问题应该渐渐成为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有人或许会说,投资人哪个时候没有关注业绩问题啊,概念题材等等的炒作,最终还不是以“行业前景”、“未来业绩”这种公司经营业绩有无改善的名义在进行着?这没错,但有无去检验以及有无正确的检验方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季报与年报、半年报相比,重要性确实逊色很多,不仅仅在于审计方面相对没有那么严格,因而存在可操纵空间,还在于公司分红基本免谈,这就没能形成高送转类的有效刺激。然而,就算是三季报,对公司来说无疑也是一次考试,经营团队此前的所作所为所言,市场中各种风靡一时的概念挖掘,都要在一次正式的考试中获得验证,或被证实,或被证伪,因此,对投资者来说,依据报告来检验和修正投资方向,其实也是一次重要的考验。而这才是业绩浪行情的精髓。
以笔者林鑫的见解,业绩浪行情与其说是观念中应该上涨的行情,不如说是一种结构性调整行情: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个股依靠业绩(眼前之外,还有未来的)重新归位,是投资者必须依次去认真做做未来功课的时段。
同花顺昨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市共有高达1465家公司发出三季报预告,其中发出略增、扭亏、续盈、预增的“利好”的有1005家,预增的则只有382家,数量上比首亏、续亏、增亏、预减的253家多出许多,而且在“触目惊心”上,亏的赶不上增的程度(预增10倍以上者不在少数,亏100%以上者不算多)。这个预告榜单,怎么看都觉得是“利好”,尽管这个“利好”因预告时间相对零丁而没能汇成系统性的强势,倒是一些早已被二级市场提前透支,到了利好到来之际,走势却反其道而行之,股价出现所谓的“见光死”现象。
由此可见,业绩增减对股票来说,还须结合之前的股价走势,而更理性的做法,则是用长期的目光去看待公司的经营,并放在一个行业里面进行考察,而不仅仅是一季的得失以及股价的短期波动。林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