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本栏曾经对行情的牛熊性质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牛皮熊”:2010年开年后的行情尽管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一旦“牛皮揭开,原是熊心”;一篇是“熊皮牛”:当沪指从3478点对称下跌了11个月后,行情低位牛皮,但实质上不少个股的涨势已是牛气冲天,“熊皮剖开,实是牛心”。今年以来的行情,大多数时间都是一种不温不火的格局,沪指在开年因熔断事故之后,至昨日收盘仍录得15.1%的跌幅,若接下来行情仍不死不活的话,则有望成为近五年来最熊的年份(前四年只有2013年收阴,跌6.75%,其他年份都收红)。
沪指从2007年历史高点6124点回调以来,中间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这种不温不火的走势,只有2014~2015年间借助杠杆单边走出凌厉的单边牛市行情,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去杠杆的严厉措施,最终演变成一场“闹剧”。不过,经此一役,沪指从大的形态看,延续了自有股指以来的长牛格局,年线明显地在一个约30度角的上升通道内震荡攀升,可以无愧地获得与美股一样的“长牛”称号(深圳综指因近几年中小创的结构牛,年线看起来更具牛样)。
从这个角度观察,一些分析人士长期持着牛市观点,也许不能目之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其实与台湾人黄培源在其《理财圣经》中提出九字真言“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有些异曲同工,关键只在于买什么的问题。不过,大多投资者在波浪诡谲的行情波动中,力争短期超额收益,总抱着战胜庄家、战胜散户、战胜市场、尽快富起来之类的梦想,在追涨杀跌中,忙碌终年,却效果不佳。至于A股长牛的事实,当然毫无感觉;对“时间玫瑰”之说失去应有的理解能力,也并不出奇。
主题性投资在A股的滥觞,其实只是将以往的概念炒作稍作装扮,然后粉墨登场而已。这一点从其诞生之日起,笔者林鑫就持这样的观点。制造热点,是股市主力积聚人气活跃交投的惯用伎俩,当然也是股市所必须的。只是对爱听故事并深信为真的不明就里的听众,这往往却是交易噪音。一般投资者的追逐热点,实际上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笔者觉得,老老实实回归投资本源,严格选好股票,付出耐心和勇气,不说超额收益,至少也能对股市的长牛有所理解,对于短期的过度波动,也能泰然处之。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