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沪指再收阴线已成定局,至此,月线四连阴平了自2007年10月份见顶6124点以来的记录——上一次出现在2012年的5月到8月,但整体跌幅只有不到15%,振幅也只有不到18%;这是第二次出现四连阴,但跌幅却高达34%,振幅逾50%。
当然,一个出现在筑底过程中,一个出现在疯狂冲高后见顶行情中,力度和空间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如果9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继续维持窄幅波动并守住3000点关口,则9月份的月线算是守住了20月均线,且窝在8月阴线下影处,具有跌势趋缓甚至是止跌的意味,具体则还需要10月份的K线参与组合才好作出相对明晰的判断。
理论上,最后一个交易日仍存在改变这一形态的可能性,比如,沪指暴涨且涨幅超过5.24%(截至周二沪指本月的跌幅),月线就会翻红,月线四连阴将解除;另一种则是暴跌,将前期的2850点击穿,则节后止跌的可能性变得渺茫。一般而言,长假前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都极小。尽管配资清理、外围股市动荡以及宏观数据不佳让A股骤然转强很难,但因有护盘资金在场,指数再下台阶也并不容易。
就眼下的市场格局而言,指数的振兴仍是个难题。就“二”的部分而言,近期护盘较为得力的保险股因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将于10月1日开始改革而遭遇短期利空;证券股本想接棒却因未来预期不佳而号召力一般;银行股和地产股估值够低,市场却已经习惯了预期不好而让他们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其他的大国企,因混改题材方兴未艾,靠着一些个股的零敲碎打,暂时难掀波澜。近段指数的欲振乏力应与此有关。而就“八”的部分而言,尽管有业绩成长的预期相伴,但创小板估值依然高企。
截至周二,全部A股的动态市盈率仍只有18倍多一点,市净率2倍左右,但创业板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仍高达68倍,市净率7倍多,就是中小板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也高达49倍,市净率4倍多,高估值状态依然存在。因此,在市场去杠杆而感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自我缩容炒作看来也很不容易,而即使有个股活跃起来,也都只是短线的性质,这就是眼下市场的尴尬。
笔者预期这种状况节后应该会有所改变,只是改变的程度如何,需要观察。节前只要仓位适中(50%或以下),则可以静观其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