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将炒作精神发挥到极致的结果,就是百元大股数量达至巅峰(至周四已达52只)。而给人盘面的感觉是,股价一旦踏上百元之上,涨起来就备觉轻松了,如果借用以前庄股时代的术语,那就是筹码被庄家“高度控盘”了,股价要涨要跌,全看庄家脸色。
不过,再细看一下,又觉得这是A股市场一贯的“颠倒乾坤”能力的体现:白马股即使股价不高也总是欲涨还休;黑马股弄点故事却可以无敌天下。周四收盘后,以估值看,百元大股市盈率还在两位数及以下的,已寥寥可数(其中显示为亏损的更多达9只);而在低价股区域,倒是随处可见市盈率只有两位数甚至是一位数的股票(银行股多属低价股)。当然,光看估值的话,就又要回到周期股和新兴产业股的争论中,永远扯不清。
估值确实不能作为判断股价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其参考价值也不能丢弃。这是本栏一贯的看法。以笔者观察,A股历来有“不炒家乡股”的习惯:这是笔者十几年前一篇文章的标题,针对的是A股的一种现象——越熟悉的公司股票,越不敢买,投资者总是需要“距离美”去激发“想象空间”。白马股不受待见,一方面在于其公司运作也比较规范,业绩成长相对透明,没有“幻想”空间;黑马股则大有给人以两眼一抹黑的感觉。作为主力,白马股即使涨得慢,但这毕竟是拿了能睡得着的股票,因而也志在长远,不用着急于短线的输赢;黑马股除一些确实受到实质性事件的驱动之外,可以说大部分属鱼目混珠,作为主力,当然要趁大家听到美妙的故事之后“心思思”却暂时不知就里的时候,狂拉乱炒,在短期内结束战斗——将低位收集筹码然后运作到高位派发。
长期以来,股民们的暴富心态让A股总在甜蜜的故事里上演着炒股的悲喜剧。乾坤颠倒这一招,正是戏肉。而暴富的来源,是公司股价的暴涨;公司股价要暴涨,需要的是公司业绩的爆发,然而,眼观眼下所谓的“成长股”,似乎业绩爆发也已经被股民抛到九霄云外,需要的只是玄乎的故事。其实,不同时代对成长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内涵,就眼下而言,似乎大家又只对玄乎的“新兴”感兴趣,但是上市公司归根结底是看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经营实绩,而不是其他,作为投资者应谨记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