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假摔”果然频频出现,对入市不久的投资者来说,什么基本面、技术面之类的分析,特别是理性的分析,都不如热络的市场中那些暴涨暴跌所出现的“机会”有诱惑力:看到暴涨的股票,想到的是“要是我买到了这种股票多好哇”;看到暴跌的股票,想到的是“这是否就是绝好的机会?”
股市里似乎有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东西,有的与“斯芬克斯”之谜有得一拼。比如交易中,价升量增或价跌量增,理论上说前者可判断后市看多而后者则应看空,从市场心理面也可以解释得通。不过不少投资者还是疑惑得很:不是有卖必有买、有买必有卖,才会出现成交价格吗?既然如此,量增也好量减也罢,只要是成交了,就意味着市场的看多者和看空者一样多的呀?凭什么价格上涨放量就好,下跌放量就不好?下跌放量不也意味着承接力很强吗?
这可能与电影胶片中相对的动与不动有点类似。我们用力地扔出一块石头,在胶片上看,石头运动的轨迹上某一点的瞬间都是静止不动的(胶片上形成一格一格的静止图片);但一格一格的胶片连接起来放映,看着就是剧烈的动感了。价格也像这块石头,就某个点(价格)看,确实是不动的,成交中的买卖量也是一样的多,但盘面的实际情形却非如此,可能买的多卖的少,或者卖的多买的少,前者就可能会出现价升量增,而后者则可能出现价跌量增。而由各个看似不动的价格连起来,就会形成了动感的轨迹,并形成一种力道(趋势)。
尽管短期的波动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在“发神经”,但形成轨迹之后就有可能循迹预测。所谓“价量时空”,就是将这些变量同时进行考量之后去判断后市,本栏上次说的暴量和缩量,依据的是当前的价格和所处的空间,只要出现这些条件,一个趋势投资者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而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投资心态,是以前常说的股市近视症患者的特征,是被市场情绪化融化了的典型。在股市的博傻阶段,往往先甜后苦——除非真的有个小目标,比如赚多少就真的罢手。然而,本就是赌博的心态,赚了钱之后能否罢手,或者罢手之前行情会不会已出现变故,笔者觉得须打个问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