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告别单边做多时代之后,理论上投资者在操作上就不能太“过分”,单边市时代的许多陋习应该做些改变。不过,从最近的疯牛行情看来,似乎却并非这么回事。
原因何在?笔者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作观察:一是做空制度远未完善;二是做空习惯暂未养成;三是市场估值尚有空间。
先说第一个。做空是投资者规避风险所必须的金融衍生工具,目前有股指期货、融券、认沽权证(已经完全退市)以及尚走在路上的认沽期权。股指期货对应的是沪深300指数,算是对冲市场系统风险的工具;其他的则都针对某个上市公司,对冲的是非系统风险。当然,这些工具均设置一定的门槛,并非投资者想参与就可以参与的。本栏曾对股指期货不能小型化且不能让所有人参与颇有微词,认为市场因此被割裂为可以做空和不可做空两大类投资者,造成新的不公,如今这种状况并未改变。融券虽然也设置了门槛,不过实际操作中门槛并不高,问题出在无券可融上。本来融资融券是两条腿走路,最终却变成了单腿跳,并成为这次蛮牛行情的主推手。
再说第二个。A股股指期货启动于2010年4月,虽然在漫长的熊市中发挥过“助跌”作用——由于并非全体市场投资者都可以参与,以致于后来曾有将大盘跌跌不休怪罪于股指期货,呼吁停止做空让市场恢复上涨的观点。但对习惯于单边买入等待股价上涨赚钱的A股广大投资者来说,卖空股指期货以对冲风险的观念暂时很难化为实践。尽管市场已有对冲基金出现,但发展步伐并不快。A股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依然没有涉及这一领域,仍是买入股票等待上涨的盈利模式(本次可能还涉及了融资)。
最后说说第三个。牛市来临,投资人的习惯是顺势而为,除了那些搞对冲的资金。因此在牛市里,一般资金对做空工具的运用,肯定是慎之又慎,即使做空制度完善、做空习惯养成也会如此。更何况,目前市场估值仍然处于低水平,沪市平均动态市盈率也就在13倍左右,深成指则在18倍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做空时机不对,若与趋势作对,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不过,做空机制其实可以抑制市场的大起大落,只是其前提是投资者对估值能了然于胸:首先是投资者有这个本领,其次是市场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以供判断。这样,当股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对手盘,给“过分”浇一盆冷水。A股近期的暴涨,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冷水泼过来,反而又是监管层在向市场喊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