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大师难以复制

(2011-08-02 00:00:54)
标签:

财经

  1930年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许随着历史背影的模糊,能留在人们印象中或者写在教科书里的,只剩一点点“骨头”。不过,对于投资界来说,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中的1930年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因为这一年诞生了此后耸立于投资界的两座标志性高峰:索罗斯和巴菲特。

  本周最重磅的新闻之一,便是8月12日即满81岁的索罗斯决定结束长达40年的避险基金经理人生涯,将10亿美元的资金退还给外部投资人,不再替客户操盘,以逃避“监管上的繁文缛节”。而稍后的8月30日,则是巴菲特81岁寿诞,此前媒体对于巴菲特的接班人问题,也曾经进行过猜测。显见巴菲特正式退休的日子也已不远。

  对于两位投资大师的过往业绩,投资者除了唏嘘不已之外,似乎谁也难以望其项背。而他们的成就,却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巴菲特立足于价值投资,他“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或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长期可持续高增长的公司股票”,坚持中长期投资(至少5到10年),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只做自己熟悉的股票。而在选时上,他那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相信投资者都耳熟能详。

  索罗斯则是比较典型的投机客,只要能赚钱,他什么都肯干。他也会使用巴菲特的方法,进行长期投资。他的核心投资理论则是“反射性”,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这是“羊群效应”。利用这种效应,他会在市场转折处进出,逆市主动操控市场进行市场投机。

  相对而言,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比较复杂,这也就是他虽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叱咤风云,但在中国的知名度仍不如巴菲特的原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可谓“大道至简”,稍有点知识的人都能够即刻领会,也能够跟随实践。然而为何至今也不见新的“巴菲特”出现,甚至许多自称中国巴菲特的人的实践效果却大相径庭?

  实际上,投资是个系统工程。首先,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修行、心智、毅力不同,一样的投资方法在不同人手里发挥出来的威力相差何止万里?其次,即使具备相应的素质,市场环境也将影响水平的发挥。正如有人所说,如果索罗斯当初不离开匈牙利,他现在可能只是布达佩斯大街上的一个出租司机;巴菲特自己也说:如果你把我放在孟加拉国的中部或者秘鲁及其他地方,你会发现,我所具有的才能,在那片不适宜的土壤中将会长出什么——我会在30年后仍挣扎着谋生。

  所以,大师的方法,可以借鉴,却不可能简单复制。时势造英雄,然后英雄才能造时势。但各个时代的英雄,实际上没有替代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