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涵泳”?
(2012-03-05 10:33:51)
标签:
杂谈 |
“涵咏”?“涵泳”?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现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先后出现这样两句话:
1.在读这样“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见第二单元“赏析指导”第23页)
2.我们在诵读时,要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完美地再现和品味这一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见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第27页)
第一句用了“涵咏”,第二句用了“涵泳”。这两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中均未收录。那么它们的使用究竟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涵咏”当是“涵泳”的误写。
翻检资料发现,汉语中没有“涵咏”,只有“涵泳”。
“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复词,本义当是潜游。如西晋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
由本义引申,“涵泳”就有浸润、沉浸之意。如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明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清谭嗣同《〈仁学〉自序》:“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取其比喻义,“涵泳”便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已作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提出,此后的用例更是多见。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銓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清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在开篇的《致同学们》的信中也有这样的用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散文、中国小说、外国小说、中外戏剧名著、影视名作,涵泳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将极大地拓展你们的语文视野,使你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再看本文开头所引教材中的两句话:第一句中的“涵咏”显然误写,当改为“涵泳”,因为这句话说的就是读书的一种方法;第二句中的“涵泳”写法正确,但是这句话说“诵读”要“因声求气,涵泳诗韵”,从搭配角度看,“涵泳诗韵”似乎欠妥,“涵泳”应改为“吟咏”才好,该教材第39页第三单元所用的标题即是。
注:本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