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云”的误用
(2011-05-14 22:50:07)
标签:
杂谈 |
“不知所云”的误用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合期上刊有《“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说到“当下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变脸’了,即词的读音和意义不变,但书写形式变了”。最后还说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越来越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写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变脸的词语,目前令人不知所云的汉语使用现象数见不鲜。”这里说“令人不知所云”,还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不知所云”是个成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曰:“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作:“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可见,“不知所云”原是谦词,是说话人说自己思绪紊乱,不知说了些什么。后人也是这样使用的,如刘禹锡《上杜司徒书》:“顾瞻门馆,惭恋交会;伏纸流涕,不知所云。”该词现在也有变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释之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不过,今人使用它还是说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说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如鲁迅《〈花边文学〉序言》:“而且删掉的地方,还不许留下空隙,要接起来,使作者自己来负吞吞吐吐、不知所云的责任。”萧乾《我爱新闻工作》:“你报道什么事件也好,谈论什么问题也好,总要围绕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能虚无缥缈不知所云。”
再看本文开头所说的“令人不知所云”,其文意大概是想说目前汉语使用现象使听话人无法理解,殊不知,这样使用“不知所云”却是望文生义,用反了对象,背离了本意,真正令人瞠目结舌。
注:此文发表在《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2011年第5期。
“不知所云”的使用正误辨 |
安徽宿松二中 |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期《“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变脸的词语,目前令人不知所云的汉语使用现象数见不鲜。”对此,胡礼湘老师认为:“不知所云......今人使用它还是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这样使用‘不知所云’乃是望文生义,用错了对象,背离了本意。因此,应当删去‘令人’二字。”(《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 胡老师的说法果真如此吗?请看笔者在网络上搜索的结果: (1)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中国式英语让人不知所云(《2008年3月12日《新华网•环球时报》) 该文批评一些人在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多是直接的字面翻译,让人如堕五里云雾之中。 (2)记者的誓词为何让人“不知所云”?(2009年11月10日《广西新闻网•长江日报》) 该文批评云南记者的誓词不严谨、不明朗,值得质疑。 (3)北京前门大街禁令牌让人费解,游客不知所云(2010年6月9日《新华网•北京晚报》) 该文批评一下禁令牌的标识太过抽象,游客看不出其中的意思。 (4)中央日报:令人不知所云的台湾定位(2011年5月5日《中国评论通讯社》) 该文批评蔡英文对台湾的定位存在诸多谬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代网络已经覆盖全球,成为人们交往、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语言实际中,使用“不知所云”也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之所以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是因为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也就是说,只要“不知所云”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就没有误用。否则,“不知所云”就用错了对象。例如: (5)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不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这段文字是说陈先生上课时引用丰富,而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所以这里的“不知所云”用错了对象。 至于《“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中的那句话,由于它批评的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惑”的人,所以这里的“不知所云”没有用错对象。 这使笔者联想起另一个成语“感同身受”。查《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词典》可知,“感同身受”的基本意思是“心里感激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很显然,使用这个成语一般要涉及到具体的三方,“感”是“感激”“感谢”的意思。例如: (6)你对学生关心备至,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我真是感同身受啊! (7)孙海平说:“多年来,刘翔一直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爱,作为他的教练,我是感同身受。” 就是这么一个成语,当人们用来表示“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的意思时,质疑声一片。例如: (8)异域民众受灾,国人感同身受,仁心兼济天下。 (9)当今世界,无论哪里有天灾人祸,媒体马上实施画面和文字的狂轰滥炸,使全世界感同身受,产生“集体痛感”。 这两段话都出自同一篇文章《国际人道和国内人道》。有人就说:“这两段话,分别只涉及到‘国人’与‘异域民众’、‘全世界’与‘媒体’,这不符合成语‘感同身受’的使用语境,而且‘感激’之意更无从着落。......成语‘感同身受’的‘感’字已经被误解为‘感受’‘感觉’了,作者使用这个成语,纯属不明成语内涵,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感同身受”的误用》,《语文月刊》2006年第1-2期)殊不知,这个误用的意思现在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认可,在语言实际中,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 (10)作为友好邻邦,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周边国家遭受的灾难感同身受。 (11)我们对你的困难感同身受,我们想为你做很多事,我们首先从帮你找到指定专业参考用书和历年考研试卷做起,助你在这场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胜出。 “不知所云”与“感同身受”有一样的遭遇,会不会有一样的归宿?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