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假设”的文言虚词举隅
(2010-09-21 19:50:40)
标签:
杂谈 |
表示“假设”的文言虚词举隅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假设”的虚词,常见的有“苟”、“如”、“若”、“使”、“倘”、“虽”等。例如: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苟:假设。《赤壁之战》)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如:如果。《张衡传》)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
(若:若是。《乐羊子妻》)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假使。《阿房宫赋》)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倘:倘若。《狱中杂记》)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虽:即使。《石钟山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表示“假设”的文言虚词,还有以下一些较为特别的词语。例如: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如果。《廉颇蔺相如列传》)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诚:如果确实。《隆中对》)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如果。《六国论》)
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
(第:假使。《左传·哀公十六年》)
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而:如果。《冯婉贞》)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如果不是。《庄子·秋水》)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果:如果。《狱中杂记》)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即:假若。《论积贮疏》)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即:即使。《促织》)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借:假使。《陈涉世家》)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如果现在。《孟子·梁惠王下》)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如果。《荀子·劝学》)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惟:要是。《狱中杂记》)
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为:如果。《战国策·秦策二》)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向:假使过去。《捕蛇者说》)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如果。《三峡》)
以上所举的“必”、“诚”、“当”、“第”、“而”、“非”、“果”、“即”、“借”、“今”、“其”、“微”、“惟”、“为”、“向”、“自”等词语,也可表示“假设”。这种用法并不多见,是常被读者忽视的,也是值得读者关注的。
注:此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