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借对”
(2010-09-13 12:49:04)
标签:
杂谈 |
唐诗中的“借对”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借对”,亦称“假对”,顾名思义,它是通过假借而形成的一种对仗。这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其形式有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它们在对仗要求极其严格的唐诗中较为常见。
所谓借义对,就是使用一个词的甲义,同时假借它的乙义与另一个词相对。如:
例1.“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以“寻常”对“七十”就是借义对,因为“寻常”还可表示数量(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与“七十”形成工整的对仗。
例2.“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竹叶”实际是指酒,因为古代有“竹叶青”酒。以“竹叶”对“菊花”也是借义对,因为“竹叶”还可指竹的叶子,与“菊花”形成工整的对仗。
例3.“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石头”实际是指南京,因为南京古称“石头城”。以“石头”对“江底”也是借义对,因为“石头”还可指真正的石头,与“江底”形成工整的对仗。
例4.“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汉苑”的“汉”是指汉朝。以“汉”对“云”也是借义对,因为“汉”还可是“星汉”的“汉”,与“云”形成工整的对仗。
例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牵牛”指天上的牵牛星(牛郎星)。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义对。“七夕”还可指七个晚上,“牵牛”还可指牵着牛走,“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可谓恰到好处。
所谓借音对,就是使用一个词的时候,假借它的同音词的意义与另一个词相对。如:
例6.“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以“杨”对“鸡”就是借音对,因为“杨”与“羊”同音,借“杨”为“羊”,与“鸡”相对,是动物名对动物名。
例7.“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一)》)
以“楠”对“母”也是借音对,因为“楠”与“男”同音,借“楠”为“男”,与“母”相对,是性别名对性别名。
例8.“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张乔《试月中桂》)
以“下”对“秋”也是借音对,因为“下”与“夏”同音,借“下”为“夏”,与“秋”相对,是季节名对季节名。
例9.“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重别薛六》)
以“沧”对“白”也是借音对,因为“沧”与“苍”同音,借“沧”为“苍”,与“白”相对,是颜色词对颜色词。
例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以“沧”对“蓝”也是借音对。“沧”与“苍”同音,借“沧”为“苍”,与“白”相对,也是颜色词对颜色词。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例9、例10的借音对,在杜甫有关颜色的诗句中更是多见。如:
例11.“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珠”与“朱”同音,借“珠”为“朱”,与“白”相对,形成颜色词对颜色词。所以,以“珠”对“白”是借音对,
例12.“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杜甫《漫成》诗之一)
例1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注:此文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山西师范大学主办)2009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