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义》——郭店竹简
(2013-11-11 20:12:42)一、1尊德义(尊崇德政,明白义理),明乎民伦(明白民伦民理),可以为君(才可以为君王)。去忿戾(除去人心凶狠),改惎胜(改造人的劣根性),为人上者之务也(作为人君首要事务)。2赏与刑,祸福之基也(奖赏与刑罚,是国之祸福的根本),或前之者矣。爵位,所以信其然也(爵位是反映人心的本来面目)。征侵,所以3攻伐也(征战是用来攻伐的)。刑罚,所以用举也(刑罚是用来匡正道义的)。杀戮,所以除隙也(争战,是有用来消除冤仇)。不由其道,不行(不遵循其规则是不行的)。
仁为可亲4也(仁德为可亲也[木、仁]),义为可尊也(义德为可尊也[金、义]),忠为可信也(忠义为可信也[土、圣]),学(己之道)为可益也(学习可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人带来益处[水、智]),教为可类也(教育可以实现人认识自己并分门别类[火、理])。教非改道也(教化并不是改变伦常),教之也(乃是启迪人心)。5学非改伦也,学其也(学习并不改变人的天伦,乃是认识天德)。禹以人道治其民(夏禹以性德治理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商桀以性德乱其民)。桀不易6禹民而后乱之(商桀不改变禹民而天下大乱),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商汤不改变桀民而天下大治)。圣人之治民(圣人治理百姓),民之道也(合乎民心)。禹7之行水(大禹治水),水之道也(顺从水的特性)。造父之御马(造父治马),马之道(顺从马的特性)。后稷之艺地(后稷艺地),地之道也(顺从地的特性)。8莫不有道焉(以上各有各的规律),人道为近(其中人之道与人最近)。是以君子(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人道之取先(以人之道取先)。
察诸出(观察人的所作所为),所以知9己(所以认识自己)。知己所以知人(认识自己,所以认识别人),知人所以知命(认识别人,所以认识性命),知命而后知道(认识性命就认识人道),知道而后知行(认识人道就知道该如何行动 )。由礼知10乐(由义理就明白人的喜乐所在),由乐知哀(从认识人的喜乐所以认识人悲哀[乐极生生悲])。有知己而不知命者(有认识自己,而不知道将来命运),无知命而不知己者(没有认识自己将来命运而不认识自己)。有11知礼而不知乐者(有认识义理而不知道德行),无知乐而不知礼者(没有认识德行而不认识义理的)。善取(人道),人能(乃)从之,上也(善于取人道者,人人都能跟随之,这样的人高明)。
17行此度也,然后可愈也(行此法度的然后国家可以大治)。因恒则固(因着明白大恒之道而坚固),察曲则无僻(明察人心没有邪僻),不党则无18怨(没有结党营私而没有怨言),尚思则无罔(慎思明辨与反醒就不会有迷失)。夫生(性)而有职事者也(人性有劳动的本性),非教所及也(不是因为教化)。教其政(教其政事),19不教其人(不教其品德),政弗行矣(其政事不能实行啊)!故终是物(成圣之人)也而又深焉者(终究是人人都有认识微言大义的本能),可教也而不可疑也(人可教化是不可怀疑的)。20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百姓可教化而没有开启其心智),而民不可止也(百姓就不能知其所止)。尊仁(尊崇仁德)、亲忠(亲近忠义)、敬庄(恭敬庄重)、归礼(回归义理),21行矣而无戁(施行没有冤恨),养心于慈良(内心因着仁慈良善而得以滋养),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与内心忠厚诚信相应的财富与日俱增而不自知)。
二、民可使道(导)22之(百姓是可以使之以引导),而不可使知之(但不可以使之以智计)。民可道(导)也(百姓可以引导),而不可强也(但不可以强追)。桀不谓其民必乱(夏桀不称职,其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是有为治理百姓之故也)。爰(于是)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23君民者(治理百姓的人),治民复礼民(既要治理百姓,又要礼待百姓),余何知(我如何知道呢)?24送劳之轨也(这是送往劳来之义轨)。为邦而不以礼(道)(治国如果不以义理),犹御之无策也(如同驾马车没有鞭子)。非礼而民悦25哉(不以义理取悦百姓),此小人矣(是小人的作为)。非伦而民服(不以伦常使百姓归服),世此乱矣(必将造成世道杂乱)。治民非还生而已也(治理百姓无非是让其复归生命本性而已),26不以嗜欲害其义轨(不以过份的欲望伤害人的义规)。
民爱(如果其君爱戴百姓),则慈也(百姓就会象子女侍奉父母一样对待之);弗爱(如果不爱戴百姓),则仇也(则百姓以仇人对待之)。民五之方格(),27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善者民必富(国君有德性,百姓必富),富未必和(百姓富未必和睦),不和不安(不和睦百姓必不安宁),不安不乐(不安宁就不喜乐)。12善者民必众(有德性国君,其百姓必众多),众未必治(多未必治),不治不顺(得不到治理则百姓不顺服),不顺不平(不顺服则天下不太平)。是以为政者教道(导)13之取先(所以为政者以性德教化百姓为优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径(教之以义理,是百姓达到果敢的直径)。教以乐,则民渊德清强。教14以辩说,则民执短长,贵以忘。教以艺,则野以争。教以《易》,15则民少以吝(教之以《易》,则百姓就减少耻辱)。教以言,则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勔利。16教以权谋(教以权术与谋略),则民荡谄(则百姓淫荡谄媚),远礼无亲仁(远离礼德,无亲情及爱心)。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先之以性德,则百姓行德性)。
28为古(故)率民向方者(所以统领百姓有方向的),唯德可(以开发人的天德为准则)。德之流(古时候天德流传),速乎置邮而传29命(传递比邮件传递圣旨还快)。其载也无厚焉,交矣而弗知也()。望德者(仰慕恩德的),且莫大乎礼乐(没有大于其礼乐行为)。30故为政者,或伦之(所以为政者,有时以伦常治理百姓),或养之(有时施之以爱心牧养),或由中出(有的发自内心),或设之外(有的出于从外部教化),仑列其类31焉(然后将众生按其个性分门别类)。治乐和哀(治理喜乐的与悲哀的),民不可惑也(百姓不至于困惑)。反之,此枉矣(否则就会冤恨)。
刑不逮于君子(刑罚及不到君子),礼不32逮于小人(礼义及不到小人)。[公则]往者复(公义普及天下),依惠则民材足,不时则无劝也。
不33爱则不亲,不抚则弗怀,不赖则无威,不忠则不信,弗勇则34无复(不勇为就没有收获)。咎则民轻,正则民不吝,恭则民不怨(对百姓恭顺,则百姓没有怨言)。均不足以平政(平均不足以治理政事),缓35不足以安民(缓和不足以安扶百姓),勇不足以蔑众(勇力不足以蔑视众人),博不足以知善(知识深渊不足以让人知德性),决不足以知伦(知识不足以让人知伦常),杀36不足以胜民(大开杀戒不足以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