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5来苏州环保学院的路(转)

(2010-09-01 10:54:06)
标签:

杂谈

我是不要谈抽象的怎么来学院工作的经历,而是回忆一下我第一次来学院经过的、真正的道路。

我当时在上海,我女朋友现在的妻子在天津,为了决定是否来学院工作,19854月底我们约会在苏州,到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看看。

记得当时我们先住在盘门内东大街亲戚家里,拿出学院的信封打听学院的位置,问江枫园在哪里?85年来校工作学习的校友都知道那种信封,可能有心的校友还保存着,最少我们的亲朋处应该有,信封的地址大约这样:苏州市寒山寺西江枫园。那时,还没有江枫园小区,更没有江枫园饭店。我们来苏州前想苏州园林多,学院可能建在一座园林内,最少是在一旧园林的原址上。但亲戚的街坊邻居没有知道江枫园的,提到寒山寺却都知道:“寒山寺在城西的乡下,年轻时去过,不知寒山寺西边有没有江枫园。”

买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我保存了许多年后,在本世纪初,和家信、旧书、作业本、笔记本等等一起被人当作破烂卖了,难过了很长时候,从此,对身外之物就淡了许多,例如论坛的帖子丢了,难过一会就过去了。地图的最西北角就是寒山寺,由于出了地图看不出来再向西有无江枫园,有无城建环保学院。

6路公交车的终点是寒山寺,但亲戚们说:“这里不是上海、天津,公交车一天就几班,我们到那里都骑‘脚踏车’,再者,你们找的江枫园离寒山寺到底多远,谁也不知道,明天一早你们骑车去吧。”一想,也对,就借了二辆自行车,养精蓄锐,第二天一早拿着地图,冒着时大时小的春雨,从盘门远征寒山寺西江枫园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

 

沿东大街直向北到景德路,路不宽,没有人行、非机动、机动道之分,除三元坊附近路面不很平外,柏油路很平,两边都是大树,树后是不多的商店,但街道厂一个接一个。多年后才知道这条道不同的段有不同的名字,从南到北是东大街,过三远坊叫司前街,过道前街后又叫养育巷,过景德路又有一个名字。

景德路比东大街宽,也是混合路,那时苏州没有几辆机动车,人口也只有三四十万,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印象最深的是景德路两边都是二层楼,极破旧。可能是太平天国后,光绪年间重建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无力重振苏州历史的繁荣。顺景德路向西穿过金门后,弯弯地来到石路,石路是一条100米左右长的街的名字,也是原“老阊门外”那片街区的名字。到石路雨下大了,我们慌不择路,骑到了五中的门口,趁着避雨,向门卫老师傅打听江枫园,我虽然已在上海3年,妻子生在苏州,但都听不懂苏州话,我现在仍不通吴语,老师傅对我们拿来的地图不屑一顾,用手语告诉我们转二个弯后沿路向西,路的尽头就是寒山寺。

 

果然,在小巷间拐了二个弯上了寒山大街,寒山大街比五中门口的小巷要高出近1米,所以用“上了寒山大街”,大街也不宽,南边是北兵营,北边是上塘河,几乎没有任何门面,称不上是“街”。过是永津桥南堍,道越来越窄,过白云桥快到华盛造纸厂门口时,现在西环路西边一点,路仅容一辆小货车通过,偶尔一辆车要通过时,要按喇叭减速通知对面的车避让。后来常去华盛造纸厂参观污水治理,记得厂是十月革命(一九一七)建的中日合资企业,再后来由于污染问题已于几年前改为寒舍小区了。寒山大街到寒山寺东边,又变成仅能容一轿的小巷,就在寒山寺北边,仍称寒山大街,对于其宽度我们外地的师生嘲笑了好多年,环保学院的老师要想买菜,必须早晨5点钟前(冬天一小片灯火)来到这段“大街”,一二年后才有点改变。大街向西过铁铃关,上枫桥过古运河,直到大运河边,这都是后来“探险”发现的。85年我们是沿着大路向南一转,绕过了寒山寺。寒山寺的东边还没有建仿唐塔院,是一座小学,后来我们白天路过时能听到小学生的朗朗书声,或男女老师用吴话的讲课声,晚上时常听到在钟罄伴奏下喃呢的焚音,更难忘是秋天沁人的桂花香。

 

路边停了一辆6路车,是老式的三十来座的小客车,红色为主色调,破旧。车上坐了几位扎红头绳或顶头巾的妇女,打听江枫园,无人知晓,也可能是语言不通。后来,听懂了“大学堂”三字,告诉我们在曙光村(死光村)。后来我们自嘲:苏州城外寒酸寺荒唐乡死光村神经活宝学堂(寒山寺横塘乡曙光村城建环保学院)。

寒山寺(西)门外的古运河上有三座桥:枫桥、江村桥、xx桥,不记得那小桥是否有名字,四五米长、宽,路过了此桥后,又再上新运河上的高、窄、破、险、丑的枫江桥(很可能是此名),那座小桥和枫江桥都在94年前后,随着何山大桥的通车而炸掉了。过了桥不能向北转,那是去西津桥的路,现在的枫桥就是那时的西津桥,那时的枫桥是现在的寒山寺。而要直向西,顺小路200米左右,到钢珠厂门口,该厂听说是新区最早的企业,转向南再过三四百米就到了我们学院的东大门位置了。小路是用小石块铺设的,颠得根本无法骑车,必须骑在宽仅二十公分左右的土路肩上,路肩外就是一棵棵大垂柳,柳树下就是河沟,下垂的柳条抽打着骑车人的脸,如果没有好的车技只好推行。

在小路上向西看,菜地中一条宽阔的土质大道,坑坑洼洼,积了不少雨水,路南是两岸柳树相夹的小河,有一座大楼(1号楼)已竣工,二座大楼(23号楼)的脚手架还没有拆去。大路由于基建车辆辗压,并不泥泞,下路向南,我们踩着烂泥走进了学院1号楼——学院总部。

 

原来我们学院的大门是毛竹搭起来的,很有特点,建校10周年拆除建成现在样子。

 

上次讲到进到了学院本部(1号楼),倪德辉老师负责接待,记得他态度热忱,看到学院真的欢迎我们,年轻人容易感动,心里一热,答应来创业。

78年高校二次招生,77级是春季入学,78级秋季入学,经几次扩招,各校都发挥了最大的能力,总招生量才27.3万人,82年全国研究生只招了1万人左右。我说这些数据,帮大家回忆,当时社会各界都欢迎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也有问题,就是调动工作太难,各单位都不放人,尤其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主要留校为本校服务。

我从84年底磨到859月,才能来学院报到。如果以新生入学为线,我不属于“元老”。学院比4月份又有很大的变化,23号楼建好,路北的招待所也建好,92年后改名为“天鸿饭店”,现在叫“城市饭店”,那时学生、老师都在那里“吃食堂”。一教和行政楼也建好,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都搬了进去。

学院执行“先生活、后教学”的基建原则,就是把教师宿舍楼先建好,称为“筑巢引凤”,然后才建教学楼、实验楼。85级的学生和部分青年老师住在3号楼,我先后和张绍文、吴建民、陶巍、刘雷、丁瑜住在503单元。现在只有张老师和我仍在学院工作,其余都先后离开了学院,和他们都还时断时续地联系着。3号楼36套单元都是55m2的建筑面积,当时以上海的标准,最少是副教授梦想的住宅,在咱们学院当时就是“助教楼”。

866月我妻子才办好调动,那时,学生宿舍1号楼也可以使用了,85级的学生正在搬家,我自己捉摸:以我们一位助教、一位准讲师肯定能分到一套55m2的单元。所以,就斗胆到总务处问:反正放暑假了,我们能不能就住在503不走,等下学期分房子吧?总务处的几位领导盯着我看,现在想来,把我当外星人了。杨处长秀生女士问:

“你住过新庄吗?”“没有。”

“那就到新庄住一个月吧!”

“何必这样麻烦呢?3号楼暑假也空着!”

“人家都在新庄住过,你为什么不行?!”

我落荒而逃。

 

原来我们学院最早的产业是新庄47幢(也可能是49幢),后来才在曙光村建设的,现在那幢楼仍是学院老师的房产。几乎所有早于859月来院的老师都住过新庄。那时的新庄是城外,在312国道进城的口子上,乱!脏!47幢又在新村的东北角,墙外就是一排大粪缸,苏州人种菜习惯用生粪。新村不大,也很乱。

新庄到学院很是不方便,如果骑自行车要从西园大街向东走到现在的桐泾北路(当时肯定不是这个名字),然后向南过永津桥,再沿寒山大街向西到学院。当然,也可以穿苏州农校西边的一条土路,从西园大街向南直插到下津桥,下津桥是座古桥,必须把自行车扛过桥,然后上寒山大街。当然,如果步行,直向南,在菜地、田埂上七拐八转,二十分钟能来到华盛造纸厂门口对面河边,那里有一小渡口,小木船,容七八人,几分钟就到对岸。87年修了来凤桥,从新庄到我们学院就方便了。

我们在新庄住了一个月,分配的住房是3号楼504,看来一定要搬一次的。

因为大家都住过新庄,所以,后来者也必须住一下。中国的旧社会,老婆婆虐待儿媳妇,而婆婆都是儿媳妇熬出来的,当上婆婆后,如果想到自己当媳妇时,对婆婆的仇恨,可能有二种心态,一、好呀!这次我变成婆婆了,不容易,要让自己的儿媳妇尝尝自己受过的罪;二、我自己当儿媳妇不喜欢受气、受虐待,已不欲勿施于人,对儿媳妇好点。

“你住过新庄吗?”给我留下极深的记忆,所以,在面对年轻人时,总提醒自己:别犯同样的毛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