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归来,圆梦容易破局难?

标签:
it |
分类: 定制品 |
NO.325/浴神
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Google要重返中国大陆的消息就开始传得沸沸扬扬,此后,之前一贯是以抨击批评中国闻名的Google董事长施密特亲临北京,这一消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确认。同时,相关的域名纷纷被抢注,中国定制版安卓软件应用商店Google play已经在暗中运作,似乎随时会登陆,成为Google复出的排头兵。对此,市场顿时杂音不断,有人欣喜,有人质疑,也有人不屑,这背后,何尝不是一个缺席了五年的世界巨头的种种无奈。尽管安卓系统早已占据了中国九成的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对于它身后那个沉默的Google,五年不见,它在大陆民众的眼里,已然生疏了许多。
2010年3月28日零时,Google中国关闭大陆的服务器,将搜索定向至Google香港,宣告了Google正式退出大陆。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
回顾Google在中国经营的短暂数年,坎坷波折不断,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它始终没能很好的完成“本土化”这个命题。由于Google的运作方式和产品特点与中国官方的诸多规定相悖,Google的经营在中国大陆因此而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从刚起步不久,就不断陷入了诸多的争议和麻烦之中,最终只能选择黯然收场,退出中国大陆。与之相比而言,微软却圆润而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市场,多年来,在官方和民众中间,都保持了令人歆羡的和睦。后进者苹果,也在中国大陆赚得盆满钵,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以一个革新者的身份受到了中国大陆民众的追捧。而Google却碰了一鼻子灰,其中的复杂百味,令人唏嘘。
曾经高傲地离开,为何又要回来?
Google的新决定,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站在互联网技术的最前沿,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五年,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便是沧海桑田。这期间,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发展可谓高歌猛进,大陆网民数量在2014年年底破天荒的达到了6.49亿,成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同时,智能手机普及率及移动上网人群数量更是呈现出了几何级数的爆炸。本土的互联网品牌纷纷借着这股大浪做大做强,野鸡变凤凰,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诞生。微软和苹果都在这一波互联网大牛市里吃到撑,站在外面的Google只能眼红不已又垂头丧气。加上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弱周期,Google的主要市场都相应的恶化,尤其是欧洲的衰退,极大拖累了Google的业绩,终于,丰满的理想也熬不过现实的骨感,Google不得不重新开始谋求回到风头正劲、红红火火的中国大陆市场上来分一杯羹。
然而,市场还是那个市场,江湖却早已不是那个江湖。根据易观国际当时的数据,2010年三四季度,百度在国内搜索市场的已经占据75%左右的市场份额,谷歌是20%左右徘徊。五年后,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的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在未含渠道收入的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收入份额中,百度占到81.11%,牢牢稳坐行业第一的地位。360和搜狗借助着软件捆绑也迅速崛起,虽被百度远远甩在后面,却也在第二序列杀得刀刀见血。微软的必应姗姗来迟,也想抢个位置,也只能被挤到了墙角,根本毫无希望。整个市场早已是竞争极为激烈的红海,被现存的几个巨头瓜分得干干净净。
这五年,Google依然不断如同一只巨大的章鱼一般分力发展自己的各条触手,伸向各个领域,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却也不得不承认其正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相较而言,其搜索业务,并未得到太大的长足发展。2013年年底,Google现任CEO拉里·佩奇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Google应该重新聚焦专注于传统搜索业务的希望。
而以国内目前占据绝对优势的搜索巨头百度来对比,百度的主要精力一直是搜索引擎的进化升级,短短五年,却已经让其成长为了足以撼动Google的对手。许多人以五年前的眼光来审视对比,认定其一定能轻易击败百度,成为中国第一,笔者却认为,这恐怕十分困难。Google如期归来,将要面对的是早已羽翼丰满、野性十足的群狼的绞杀围攻了。
如果拿牢牢占据中国市场龙头的百度来做对比,从以下几个视角来看待Google的回归,或许能够获得更多客观冷静的启示。
首先,消费群体变了。五年里,对Google抱有忠诚度的大陆群体出现了断层,后面新生代年轻人对Google充满了陌生感,他们没有哥哥姐姐们的那种怀旧情绪。在一个已经被瓜分完毕的市场里,后来者Google要重头开疆扩土的难度非常巨大。Google比照苹果商店那样打造的Google play一样要面对国内的各个本土手机品牌所自己运营的安卓在线商店的围剿。熟悉了包括应用宝、豌豆荚等本土安卓运用商店的使用者,如何改变口味去拥抱陌生的Google,是一个跨不过去的问题。过去,Google的管理者会认为中国大陆官方难以沟通,而接下来即使手持官方的许可进入了这个市场,面对着一群手拿安卓机,嘴上却问道:“Google是什么”的消费者,恐怕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问题。
而这五年,百度在中国大陆已经拥有了最广泛的知名度, “百度一下”成为了大陆网民检索信息时候的一种潜意识。
其次,受众面窄。Google的定位和中国大陆的最广泛网民的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它所引以为傲的Google学术或者Google博物馆,并不如贴吧来得接地气和受欢迎,其对需求量的边际效用贡献几乎为零。因此,即使在Google风头最劲的那些年,它的市场占有率也被百度远远甩在后面,更何况现在。
事实也证明,在检索人们最广泛需要知道的娱乐八卦、日常生活等方面,百度的表现要远远优于Google。例如“谢贤的身高”或“红烧狮子头的做法”等。更大程度上来看,普通使用者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不同的搜索引擎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对搜索引擎的需求和使用,往往更遵从于多年养成的日常习惯和意识。Google在这一点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它所能吸引的那一小群为其欢呼的使用者,相比于庞大的网民群体来说,实在有些单薄。从这个角度来看,Google有些飘在天上,而百度就在身边。
第三,本土化的困境。Google之前在大陆的铩羽而归,本质上就是这份考卷答了个不及格。
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百度一直牢牢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从来没有动摇过,且与第二名中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根本上说,其实百度和Google渊源极深,二者创立时对搜索算法等技术的理解十分类似,也都申请了类似专利,建立公司也是前脚后脚的事情。两个同样是以技术为根基,拥有如此多相似点的企业却因为各自的发展路线和生态系统的差异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Google生态系统的最终核心演变成了安卓系统,围绕着安卓系统推广移动搜索、智能装备等,最起始的搜索业务逐渐变成了众多主业中的一个。
而百度则成为了搜索的专业公司,整个百度生态系统都围绕着百度搜索展开。正是百度音乐MP3、贴吧等功能的相继开启,为百度带来了数量极为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粉丝,中国互联网的茁长飞速成长,百度身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其无形中获得了最广泛的知名度和使用率。之后推出的知道、图片、视频、新闻乃至最新的房产、外卖、医生等无不是基于其搜索引擎而开发的。中国网民上网的大频需求都被百度给囊括了,回到第二点来说就是百度面对的使用者更加普世化和大众化,拥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最后,就是技术的变革。日复一日的使用,也许很难发现技术进步的足迹。但是有一天猛然回首,才会发现短短五年,其实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还记得《变形金刚4》上映的时候,笔者用百度搜索电影信息,搜索页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擎天柱的卡通画面,令人眼前一亮,如同在宣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百度的贴吧、知道等板块,已经储备了极为丰富而又接地气的语言库,这些年来,先是对自然语言的提取分析能力加强,突出搜索的长尾效应,以关联度更高的方式来扩展搜索的边际——使用者可以从一个问题的检索上得出一系列相关的或者更细化准确的问题回答。这一成效最终体现为智能程度更高的度秘机器人。凭借这个劲头和趋势,百度搜索逐渐开始与O2O相融合,进一步开阔了其需求空间。Google从离开到如今试图归来,却没能将自己与中国的互联网浪潮捆绑,是一个遗憾,它很精确,却也冷硬。
无论最终Google归来与否,大陆这样一个强者如林、地头林立的地方,已经不再是五年前的处女地了,对Google来说,恐怕将是一次艰巨的挑战。
=============
原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请勿随意转载。